珍奶斷貨、撕下春聯、提前打烊……緬甸政變下的台商處境

【文/陳育晟;圖片/Getty Images】
緬甸政變衝突升級,處處鑿痕彰顯中國對這場政變的影響力。面對緬甸社會反中情緒,台商未來何去何從?
一場緬甸政變演變至今,不僅是美中外交角力戰,更殃及約1000位緬甸台商的人身安全。
3月4日堪稱是緬甸軍政府自2月1日發動政變以來,最血腥的一日。緬甸安全部隊採用催淚彈、橡皮子彈和實彈對付示威者,共造成38位民眾死亡。
中國在政變中角色吃重
「掉落地面的催淚彈殼,可見簡體中文字,代表中共在這次政變的吃重角色,」從1988年就參與民主運動,此次也參與群眾抗議的緬甸華僑Nyi Zin直指。
他進一步解釋,中國政府長期以來和緬甸軍政府保持曖昧關係,不僅提供武器,甚至這次政變前兩週,中國外長王毅還和發動政變的國防軍總司令敏昂來會晤。後來中國更在聯合國安理會擋下軍政府譴責案,讓緬甸民眾不得不懷疑,中國就是這場政變的背後影武者。
示威群眾不僅聚集在緬甸各大城市的中國大使館前,有些還拿出中文標語「停止幫助軍事政變」,要北京和軍政府劃清界線。
美中爭搶緬甸戰略位置
事實上,地處戰略要衝的緬甸,一直是中國急欲拉攏的對象。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王崑義解釋,中國若從中東進口石油,經過麻六甲海峽時,會被海盜、沿線親美的東南亞國家夾擊,因而打造中緬經濟走廊成為中國甩開「麻六甲困境」最合理不過的選擇。
這條中緬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環節,從接壤緬甸的雲南瑞麗,一直延伸到毗鄰印度洋的皎漂港。王崑義分析,緬甸適合發展水力發電的環境、豐富礦產(稀土佔中國進口量一半以上),都是中國覬覦的目標。
而2018年制定印太戰略的美國,自然也不會放過緬甸。美國對中國影響力在當地擴張、影響區域安全,一直抱持警戒態度。
為了維持自身在緬甸的影響力,中國在緬甸多方押寶,不管是軍政府、翁山蘇姬實質領導的民主政府,或位在北部的少數民族,都是中國交好的對象。
和翁山蘇姬相比,中國更愛軍政府
不過,就算挾著2020年11月議會選舉八成民意支持,即將在今年4月邁入執政第5年的翁山蘇姬,卻讓中國愈來愈失去耐心。
「對中國來講,一個威權的緬甸,絕對比民主的緬甸好,」Nyi Zin表示。
他舉例,由中國出資在緬甸興建的密松水電站,完工後九成電力將輸往中國、破壞環境,引起當地民眾反彈,令翁山蘇姬左右為難,只能擱置該計劃至今。中國轉而把期望轉向2006年批准計劃的軍政府。
再加上,「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王崑義認為,翁山蘇姬雖然處理羅興亞事件失措,導致形象跌落神壇,但所代表的民主形象還是比較親近西方,「讓中國產生一定程度的憂慮,怕緬甸民主浪潮會吹進中國。」
中國影響力大,美國只能制裁
在此背景下,儘管中國一再宣稱「不干預他國內政」,但此次緬甸政變仍飄著濃濃中國味,西方國家想介入調停,卻心有餘而力不足。
美國在「不打沒把握的仗」原則下,就算想以世界警察之姿介入,但派兵馳援可能性極低,僅在2月中旬制裁10名現任、前任軍官和3個與軍方關聯密切的企業。3月初衝突升溫時,美國也僅針對敏感技術、材料審查,限制可能作為軍事用途的商品出口緬甸。
「國際制裁效果不會好,」曾任緬甸駐台北貿易辦事處顧問,前駐巴紐大使陳杉林認為,緬甸天然資源豐沛,民眾最大的心願是禮佛,物質慾望不大,制裁很難奏效。
王崑義則認為,國際制裁反而讓緬甸更倒向中國,「不管西方國家怎麼制裁,中國還是可以偷偷把東西運進去,讓中緬關係更密切。」
這顯示,緬甸未來政局就在想置身事外卻處處鑿痕的中國、無法進一步介入卻只能消極制裁的美國影響下,維持軍政府統治現狀,並在緬甸人心中種下對中國不滿的種子。
反中浪潮起,台商警戒
「農曆春節才剛過,卻得急急忙忙把寫著正體中文字的春聯撕下來,」一位緬甸台商發現,由於緬甸軍政府和中國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社會瀰漫著反中情緒。於是在2月初政變發生沒多久,他就要求幹部把廠區、宿舍、住家牆上的春聯統統撕掉,「多數緬甸人還是分不清正體、簡體中文的差別。」
除了去除中文標示,緬甸當地台商只能低調、少談政治。在大仰光地區經營10家台式連鎖餐廳的緬甸台商總會會長溫斯郎在政變後,絕口不提政治,配合軍政府宵禁時間,把打烊時間從原本9到10點,提前至5到6點。
餐廳內也賣珍珠奶茶的他,必須從台灣進口珍珠等原料,但政變發生後,大批港口貨物積壓,清關和卡車運輸流程均出現延誤。
Nyi Zin解釋,這次緬甸民眾自發性組成公民不服從運動,包括海關人員在內,不少公務員都用各種理由休假、請假,目的就是要癱瘓緬甸行政體系。
這不僅造成溫斯郎餐廳可能陷入缺料危機,當民眾生活重心都轉向街頭抗爭時,仰賴內需的餐廳業績自然直直落,「只剩下原來的四成,」他無奈表示。
華航預計在3月派出2架救援班機前往仰光搭載台僑返台,但不是每位台僑都有意願搭乘。
1997年就到緬甸經商的溫斯郎就直言,「已經把所有身家財產押在這裡,怎麼能說走就走?」
面對緬甸社會前所未見的反中情緒,台商們的希望來自新一代緬甸人。
Nyi Zin指出,這次抗爭和過往最大的不同,是多了很多年輕華人的身影。官方估計華人佔緬甸人口3%,但一般認為實際數字應該更高。
「他們可以告訴緬甸人,中國、中共、華人概念的差別,」Nyi Zin觀察,3月3日一位緬甸華人少女在瓦城不幸遭軍警槍擊頭部身亡,更強化華人支持緬甸民主的概念,避免與中國政府混淆。
但對台商而言,就算在這次反中浪潮能倖免於難,他們更希望緬甸能成為長治久安之地,繼續在這個禮佛的國度中穩定經商。
【延伸閱讀】
打房沒在怕!工程師投資客:口袋夠深、放著就好,也可以轉嫁房客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