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遊卡數據解密》老人最愛去哪站?為何綁定三倍券是全體民眾5倍?

【文|李若雯】
新冠疫情讓悠遊卡成了重災戶,但綁定數位三倍券之後,意外地讓悠遊卡變成銀髮族支付第一品牌,也因此得以貼身觀察這一群被數位市場輕忽的高消費族群的行為模式。
誰想得到,政院苦推的數位三倍券,最後最數位化的族群,居然是台北市65歲以上的銀髮族。
台北市共發出約46萬張敬老卡,就有20萬張綁定數位三倍券,高達四成。反觀全體民眾,綁定數位三倍券的比例只有8%,約180萬人。
到底台北市老人數位化發生什麼奇蹟?
90歲阿嬤的數位初體驗,用悠遊卡綁定三倍券
林阿嬤今年85歲了,每天的「定番」,就是去便利商店買早餐配報紙,當然是用現金。直到年初,政府發放三倍券,為了賺取多1000元回饋金,她選擇用悠遊卡綁定三倍券,就此「回不去了」,踏上數位支付之路。
在那之前,林阿嬤甚至不知道,平常用來搭車的悠遊卡可以拿來消費。
「我媽很省,就連省張紙都很高興,」在大型零售業擔任部門負責人的林先生笑著說,自家公司也有電子支付,但始終無法改變母親支付習慣。
沒想到,如今即使數位三倍券額度已花完,母親發現用悠遊卡付錢不用找零,方便很多而繼續使用。甚至口耳相傳下,林阿嬤90歲的姐姐,也選擇用悠遊卡綁定三倍券。
強推數位三倍券的悠遊卡,其實是新冠疫情重災戶。
「死傷慘重,業績掉很多,」談到疫情對悠遊卡的衝擊,悠遊卡董事長陳亭如說得激動,「外國人不來,悠遊卡少賣一半、捷運搭乘少25%。」
眼看報表慘兮兮,陳亭如想,要谷底求生,非得抓住三倍券商機,柯文哲也同意,敬老卡綁三倍券,除了行政院2000元補助,市府再加碼1000元回饋。好不容易前置作業完成,到了推動階段,陳亭如才發現,這個專案,真的超難做。
由新冠疫情重災戶,變成銀髮支付第一品牌
除了拜託里幹協助,宣傳也大有學問,悠遊卡公司管理群副群長邱昱凱分享,平常數位政策宣導,想當然爾以網路影片為主,但這招對少上網、不習慣快節奏影片的老人家行不通。
「老人家很吃文字,年輕人可能100字以上就不行(讀下去),但他們會一個字一個字慢慢看,」於是團隊連忙製作了一大堆紙本文宣,四處張貼,連顏色都講究,使用對老人家眼睛最舒服的土黃色調。
宣傳花了大把功夫,上線後又是一場苦戰,老人家什麼千奇百怪的問題都有,舉凡怎麼綁定、到卡哪裡可以用、卡丟了怎麼辦,「老人家整個之轟動啊!」陳亭如回憶。
上線後,悠遊卡公司的客服電話,從平時的一個月3萬通,爆增到8萬通,就連邱昱凱的私人手機也被打爆,一天最多接了4、50通電話,都是里幹打來反映老人家的各種疑難雜症。
銀髮族行為大解密,4張圖表一次看懂
成為銀髮族電子支付第一品牌,悠遊卡也得以貼身觀察這一群被數位市場輕忽的高消費族群。
從數據來看,老人最多的車站是石牌站、西門站。悠遊卡團隊推測,豐沛的醫療資源是最大原因,石牌站附近有台北榮總、振興醫院,西門站附近則有台大醫院北護院區、聯合醫院昆明院區。
有趣的是,排名第三的龍山寺站,就乘客全體比例而言,有高達19.4%的進出站乘客,都是65歲以上的老人(台北市65歲以上人口為17.8%),堪稱最高齡捷運站。
此外,雖就老人進出總數來看,石牌站排名第一,但若用日期來看,週末龍山寺才是老人最多的,推測週末不少老人家會去龍山寺、艋舺公園休憩、找朋友抬槓。
又若從一週分布來看,奧妙的是,老人家在週三到週五最愛搭捷運,如果說週末是跟兒女聚會,有晚輩開車載著趴趴走而不用搭捷運,自然很合理。但為何週一、週二,老人家也不愛出門呢?
帶著這個疑問,陳亭如還實際去詢問了老人家,得到的答案很可愛,「週末顧孫,太累了啦!」原來老人家精力有限,週末可能都奉獻給最愛的家人,因此週一、週二得好好窩在家休養生息,週三才能補血完成,再出門𨑨迌。至於週五老人家活動力達到高峰的原因,推測是週末小孩要回來了,得買好菜準備做飯。
再把時間切細成小時,會發現老人家出沒的尖峰時段,在早上11點到下午5點之間,巧妙避開上下班尖峰時刻。
悠遊卡綁三倍券,對不少老人家來說是無現金消費初體驗,究竟這筆錢是花到哪裡?從數據可以看到老人家的實用主義,全聯、家樂福、大潤發等量販店高居前3名,特別全聯佔到三成,特別的是,賣家電的全國電子也榜上有名。
其實,在數位支付戰中,悠遊卡一向被認為是最「可惜」的,挾著8000萬張發卡數,照理說,悠遊卡應該是全台灣具優勢的電子支付王者。但因起步慢,今年才推出的悠遊付,至今使用人數約60萬人,排名第5,離街口支付的360萬人、一卡通286萬人還有不小距離。
但當所有電子支付主攻年輕人時,悠遊卡卻有個待開發的不敗優勢:銀髮族。悠遊卡能不能靠銀髮族翻身,也許會成為世界奇蹟。
【延伸閱讀】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