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G7峰會聚焦以色列、伊朗衝突 出席領袖盼與川普談關稅

深入台北條通調查…鑽政策漏洞 新南向助長外籍性產業

台積電股價怎麼走?不看獲利而是「本益比」!拆解3個能否重返千元關鍵

攝影/陳睿緯
攝影/陳睿緯

【撰文‧林宏文】

決定台積電股價的重點已不在EPS,而是本益比。至於左右本益比的3個要素則是景氣高低、如何因應地緣政治與持續保持龍頭地位。

在美國總統川普對全世界釋出高額關稅與半導體稅等一連串利空消息後,台積電在4月17日的今年第一場法說會上,以一張亮麗的成績單回應外界疑問。不只宣布第一季淨利大增6成、維持全年財測不必下修的佳績,預估全年營收增幅仍維持在24至26%之間。

不過,不論是台股的台積電或在美國交易的台積電ADR,法說會後股價都只收小紅,伴隨著多家外資機構調降目標價,市場看壞台積電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顯然投資人仍有不少疑慮。

細聽這場法說會,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確實不像平日談笑風生,很小心慎重回答每一個問題。台積電在川普政府四年任期內,勢必面臨逆風嗎?還是可能有其他轉機?

仔細分析,投資人最大的憂慮,顯然是川普關稅。

關於半導體進口關稅,原本川普政府傳出16日就要公布,但後來則確定是聯邦公報公布針對半導體貿易調查的徵詢公眾意見通知,詳列了14項內容,並將進行21天的意見徵詢,至5月7日截止。

一旦川普針對半導體業再加徵關稅,對台積電及半導體供應鏈勢必造成威脅,但更重要的是,稅率到底會落在哪個區間?會不會重演台灣被課徵32%「天價」稅率的意外?

對投資人而言,不確定性造成的恐懼感往往最大,這項利空必須等待川普的半導體關稅定案後,才有可能出盡。

股價重點非獲利 而是本益比

其次,投資人更想了解的是,在鋪天蓋地的川普關稅衝擊下,台積電如何迎接挑戰。尤其是大舉加碼投資美國1千億美元後,對毛利率與業務有何衝擊。

事實上,台積電的技術與服務如今沒有對手;英特爾及三星等競爭者,即使技術與製程持續進展,3至5年內都難以趕上。要達到台積電的經營效率與服務水準,恐怕10年都無法做到。因此川普施加的關稅,有很大機會將由客戶及市場吸收。

至於美國亞利桑那廠逐步進入量產階段,台積電的毛利率將稀釋多少?

針對這個問題,魏哲家的回答是,海外擴廠將持續對毛利率造成2到3%的稀釋,長期更可能擴大至3到4%。台積電第一季毛利率為58.8%,即使長期修正3到4%,顯然仍有極高機會維持在50%以上。

以台積電過去的表現來看,經營團隊承諾的績效達成率很高,從未讓外界失望。因此,若基本面沒問題,每股稅後純益(EPS)如外界預估可以達50元以上,中位數落在58元,那接下來的問題便是,市場願意給台積電股價多少本益比。

2020年至2024年,隨著外在環境與台股大盤高低變化,台積電股價本益比介於13至31之間,最低點與最高點分別落在2023年2月及2021年1月。

這5年間,台積電的EPS分別是19.97元、23.01元、39.2元、32.31元及45.25元,除了2023年出現疫情後庫存調整外,可說是穩定且持續增加。

因此,5年來台積電股價的波動,重點其實不在EPS,而是市場願意給的本益比。

馬斯克曾有一次談到特斯拉股價時說,股票就像房子,不同時候有不同價格,但價格變動,是因為站在房子前面的人,對房子的看法與心態改變了;但房子依然是那間房子,不管昨天、今天或明天,並沒有什麼不一樣。

本益比關鍵:景氣 地緣 技術

決定台積電本益比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不外乎三點。首先,是接下來的半導體景氣走向;其次是台積電因應川普關稅與地緣政治的能耐;最後則是能否繼續維持龍頭地位,並與對手拉開差距。

關於產業景氣,如果川普關稅果真拖累全球經濟成長,並波及半導體景氣,受影響的是所有產業與公司,不是台積電一家公司所能左右或改變。

不過,目前驅動台積電成長的主要是先進製程,是AI應用的雲端、邊緣等高速運算,這個趨勢至今仍方興未艾,即使全球景氣修正,這個大趨勢受到的影響仍相對較小。

至於因應川普關稅與地緣政治挑戰,儘管外界對台積電批評不斷,但台積電在應變與處置上,做得很好。因為,台積電思考的,不再是極大化台灣利益,而是要如何極小化風險與成本。台灣既無法阻止美中衝突,更無力改變美國政策走向;台灣唯一能掌握的,就是適應變局,比其他競爭者更快調整改變。

因此,3月初台積電宣布加碼美國1千億美元,是一項精準的戰略部署,不僅鞏固了台灣是美國最重要半導體夥伴的地位,也為台積電強化客戶關係打下最佳基礎。

其實,台積電75%營收都來自美國客戶,分散投資到美國原本就難以避免,加碼投資美國,雖可能犧牲一些毛利,但相對能取得美國客戶信任與下單,加上川普政府認可,一來一往未必吃虧。況且,3月初若不是魏哲家與川普一起宣布這項投資計畫,而是三星電子會長李在鎔出現在白宮,對台積電才是重大傷害。

台積電很清楚,全球化已經回不去了,毛利率下滑也是必然的結果,爭取到訂單、擴大營業額、搶占更多市場大餅,才是應該努力的方向。

台積電搶得先機後,3月底李在鎔前往中國、與習近平握手,未來極可能加速押寶中國,可以預見,三星與台積電未來將採取完全不同的策略方向。

至於台積電能否繼續維持龍頭地位,前面已提到,競爭對手製程技術都落後很多,外界大概沒有太多疑問。

除了技術領先之外,台積電還具備台商獨有的經營管理優勢。

把時間拉長,台商憑藉多年累積征戰全球的經驗,在2018年「川普一.○時代」,就開始從中國移至世界各地,並配合AI智慧製造以及自動化,在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環境中,取得最大效益,也大幅改變電子製造業營運面貌。

以廣達為例,2018年以前,廣達以中國為主要生產基地,但後來開始大幅轉向台灣、泰國,並延伸至美國的加州及田納西州廠區。

廣達在生產基地遷移過程中,大力加強AI智慧製造及自動化的投資建設,並大量採用旗下達明生產的機器人,降低工廠人力。

如今,廣達員工總數從最多15萬人,減少到目前只剩5萬多人。員工只剩高峰時期的三分之一,廣達2024年營收及獲利卻雙創歷史新高,可見轉型成效卓越。

遠端自動管理 怠工將獲解決

不只廣達,包括鴻海與其他電子五哥也都如此。鴻海近年大力投資關燈工廠,廠內員工很少,連燈都不用開。鴻海員工從季節性最高峰的130萬人,減少到目前的80萬人;但去年鴻海營收與獲利,同樣也創歷史新高。

因此,當台灣企業善於應用AI及自動化,捨棄雇用大量人力,卻能創造更佳經營績效時,台商不再只能賺中國人口紅利的錢,還可以將這些經驗複製到世界各國,其中當然也包括成本高昂的美國。

對台積電也是如此,如今半導體工廠用到的人力減少了,潔淨室裡面員工也很少,在遠端控制即可。未來若把台灣工廠經驗也移植到美日德等國,甚至在台灣遠端控制機台都是有可能的,那麼過去大家擔憂的美國員工不夠積極,未來可能也不那麼關鍵了。

總而言之,半導體業面對的變數,很多都是台積電無法掌握的。只是,從基本面來看,台積電也是最有把握、最能掌控變數的標竿企業。

在半導體成為地球上強權都想強取的目標時,台積電如何打好手上每一張牌,解除市場的三大疑慮,應該是經營團隊最重要的任務。

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479期)

延伸閱讀》

他股災砸1億大買台積電(2330)、手握300多張「一張不賣放到2030年」:股價衝上2千元,5年後你會後悔買太少

腦退化是可逆轉的!61歲台大醫師「777大腦保健法」瘦8公斤,高血脂消失、腦齡回春5歲

比會考更硬的挑戰!三名國中生,從紅樹林找出「耐鹽菌」赴美出戰國際科展

延伸閱讀

川普開關稅口、Fed準備降息?投等債逆勢上漲…00982B防禦力受矚

川普說對中國145%關稅太重將「大幅下調」!網:只有台灣會聽話送台積電

短債殖利率上揚?辣媽:要不是川普…避險屬性的債券殖利率走勢不該這樣

0056今除息明天就有機會「填息」?不是不可能…因川普態度放軟

相關新聞

美中二度談判關稅「30%⭢55%」為何陸沒跳腳?謝金河解析背後魔術數字

川普關稅戰的魔術數字

存不到2000萬也能當FIRE族?年領70萬股息 她靠自由斜槓開心「半退休」

許多人都想追求成為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族,透過4%提領法則計算所需資金後,往往會因為「2500萬」、「3000萬」數字遙不可及而放棄。

少年股神翻船「畢業文」啟示錄!從本金翻倍到3天慘賠2400萬 老將給新手3錦囊

時間回到驚心動魄的台股4月天,美國總統川普公布對等關稅後,加權指數在短短3個交易日重挫近2成;隨後,網路上開始流傳幾篇疑為「少年股神」們慘遭股災虐殺後的告白文章。部分或許真實性存疑,但其中一篇名為「畢業了,我只是風口上的豬」的文章,隨文附有對帳明細,因此受到更多討論。

護理師出走 飯店包住、工地加薪也招不到人…政府開放移工卻綁手綁腳?

從醫院到工地,你是否發現那些忙碌的身影,正逐漸變得稀少?隨著少子化與高齡化來襲,適齡勞動人口逐年減少,一場前所未有的缺工危機,正一點一滴浸蝕台灣的經濟活力,面對這波日趨嚴峻的人力荒,企業該如何調整思惟與對策才能應對?

高中生真4殺 當分科戰士爭157醫學系名額!不只他、只是沒被抓?學習歷程膨風能解?

個申二階放榜,現在正是選填志願的最後階段,台中私校高中生在錄取4校醫學系後,於社群平台Threads分享學習歷程檔案,卻因備審資料自稱獲「最佳辯士」,實際是「單場最佳辯士」,遭網友抓包造假,引發輿論發酵。

大陸內捲壓力 台塑、台泥、台玻都在找出路...謝金河:像大象轉身需要時間

中國產業內捲壓力,讓台灣很多產業虧損累累,每一家公司都在努力找出路,像王文淵領軍的台塑集團正思考全面轉型,不過企業規模太大,像大象般轉身需要時間。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