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年薪沒百萬靠「0050和它」40多歲翻上億資產!做4件事實現財富自由

文.彭蕙珍
小非是一位醫生,自醫學院畢業後進入醫院工作,就近在醫院附近租下6千元套房。年薪約90多萬,省吃儉用,工作二年就存下100萬。有了第一桶金後,她決定買房。
2008年全球經濟受金融海嘯衝擊的最低點,在林口買下約30坪,總價300萬華廈。30歲婚後,她將生活重心放在家庭,看診時間極少,職涯實際上年薪破百萬的時間不過幾年。
本金不多,靠著自學投資,加上10多年來持續買房並投入股市,40多歲就賺進上億身家。目前在診所工作、40多歲的她,年薪才70~80萬,不過,她完全不在意,因為投資收益早已超越本薪。
「很多人聽到醫生投資成功,就覺得我是人生勝利組」。小非強調,自她成為醫後的年薪都不算高,另一半雖然是工程師,但不在竹科也非高薪,兩人結婚時他的年薪比她還低。靠著努力及複利效益,夫妻共同累積到比同齡人還要多的財富。
2008年買進第一間房 隔年賺翻倍
她的投資之路開啟於第一間房。那是2008年,剛進醫院工作,有感於繳房租不如買房子,在金融海嘯房市、股市最低迷時,以300萬買進一間華廈,隔年同社區房價已漲到700~800萬。
沒做什麼,一年就賺進400萬,她感受到投資的無窮魅力。又因醫生沒有退休金,意識到自己必須靠理財賺進退休金。
先生和她一樣,對理財有著無比的熱忱,當兩人存到一筆頭期款就去買房,至今已擁有7間房。
7年、3次股災 資產翻身
買房還不夠,她也會運用理財型房貨,將錢投入股市。36歲到42歲是小非資產進階的加速期。她表示,這段期間3次的經濟重挫,讓她在股市大賺一波。
第一次是2018年中美貿易戰,第二次是2020年的疫情與美股熔斷,2次的股災她都在股市中抄底。她的選股很簡單,買指數ETF、績優股及價值股,如:0050、台積電等。
其間在2022年的台股熊市重重摔了一次,在股市慘賠180萬,但那年房市飆漲,房地產增值逾千萬元。
第三次是2023年股市多頭、房地產更是大多頭,尤其她都在林口置產,隨著林口三井outlet開幕、國際知名科技大廠進駐等利多,小非的資產以驚人速度累積。
買指數ETF存100萬 對房市保持關注
小非以17年的成功投資經驗分享,小資族該如何晉升到資產族,她的建議是:
1.
花3~4年期間存到100萬本金,並定期定額存指數ETF。
因本金不多,重點不在於獲利多寡,而是熟悉市場,培養股票的盤感,經歷大跌時期的氛圍,訓練「心理素質」。
2.
投資的第5年繼續存錢+定期定額買指數。
此時工作已有些年資,薪水也會較新鮮人時期來得更多,可以再多存一些錢。在第5~20年之間,理論上會經歷房市一次低點與高點。
在這段期間已經累積一筆買房頭期款,對房市要保持關注,在市場一片看壞房市、相對低點時買入一間不要太貴的房子,最好能買在800~1200萬。同時,在房市相對高點時,增貸一筆金額出來,建議約200~500萬。
3.
第15~28年,利用原始本金+買房後的增貸款,持續定期定額買指數型ETF
,並保留一部分款項(現金或是可動用的理財型額度),作為「股市大跌時加碼」用。當股市大跌1000點時,預備金進場買一部份的元大台灣50(0050),以及一部分「元大台灣50正2」(006301L)(兩者配比,可視個人心理素質而定)。
4.
股市漲回原先高點時,「賣掉正2」轉回指數型ETF,再繼續「股房雙棲」。
「006301L」轉回0050或其他指數型ETF。這是因為「006301L」的特性與0050不太相同,006301L的長期報酬也不會是0050的兩倍。
「006301L」只適合做「波段」,不像0050可以定期定額並長期持有。當波段結束後,就要獲利了結。
抓住景氣循環 創造個人財富
她指出,每幾年經濟就會循環一次,20多歲到50歲至少會經歷3次以上,如果都能抓住,以此方式操作,在50歲時個人資產應該會接近3千萬,還有一間房子,退休無虞。
小非表示,很多人會問,20多歲到50歲間,經歷結婚生子,要買車、要養小孩,都很花錢,「但別忘了,生小孩應該會有另一半,如果另一半也和你有類似的投資模式,兩人一起努力,在資金加乘下,50歲前就能累積到5~6千萬資產(再加1~2間房子)。」
延伸閱讀:
本文授權自今周刊,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
大S流感猝逝…流感疫苗來不及接種怎麼辦?醫:可買2特效藥備著「4種症狀出現能先搶命」!
新制勞退分紅來了!勞退基金2024年大賺6989億,每位勞工平均領5.49萬...帳戶怎麼查?何時能領?
大S上億遺產誰繼承?為什麼具俊曄不能先分一半?破解「夫妻差額分配請求權」的迷思...繼承順位一次看
00878最新配息0.5元,除息日出爐!22.15元要補貨?年化配息率逼10%,1季如何多1張「滾大本金」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謝謝】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