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連鎖豬排店「小強」餐桌爬竄…至少罰3萬 苦主:店員徒手抓挺猛

柯文哲政治獻金 李文娟、端木正不服「手機報到」監控8月抗告被駁回

日產敲定與本田2026年成為一家人後 鴻海已鎖定下個日本併購目標?

▲鴻海集團電動車策略長關潤10月出席2024鴻海科技日。今周刊提供
▲鴻海集團電動車策略長關潤10月出席2024鴻海科技日。今周刊提供

【文.劉煥彥】

鴻海成為日本汽車新力量的機會,真的失之交臂了嗎?

日產汽車與本田汽車於周一(23日)下午在東京召開共同記者會,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將討論把雙方的管理層級整合至一家新成立的控股公司,希望在2025年6月完成談判、簽署合作協議,並於2026年8月前成立控股公司。

雙方希望藉此得以快速開發電動車及軟體整合,以維持兩家公司在全球汽車市場的競爭力,並計劃把控股公司在東京證交所上市(IPO),原本日產及本田汽車的股票則下市。

日本伊藤忠綜合研究所認為,如果需要出手救援陷入經營危機的日產汽車,其實鴻海比本田更適合,因為現在日產最需要的不是擴大生產規模,而是開發新產品的速度,這點鴻海明顯更有優勢。

也有日本汽車線資深記者認為,就算鴻海這次沒能入主日產汽車,也可能早就鎖定下一個在日本的購併對象了。

本田社長三部敏宏「這句話」,似有先打預防針意味

美聯社報導,日產汽車社長內田誠下午在記者會中表示,鴻海並未直接找上日產洽談入股,他也承認目前公司狀況「很嚴峻」。

本田汽車社長三部敏宏並未透露雙方合作方案可能牽涉的金額,只說雙方才要開始正式磋商,而且「大家需要研究及討論一些事項」,還說「坦白講,未能執行這個(整合方案)的可能性,不是完全沒有」

他最後這番話似乎有先打預防針,不想把話說得太死的意味,平添不少想像空間。

▲本田汽車社長三部敏宏於2021年4月上任,現年63歲。(圖片來源:本田官網)
▲本田汽車社長三部敏宏於2021年4月上任,現年63歲。(圖片來源:本田官網)

若本田、日產及日產主導的三菱汽車三合一,以2023年產量計算,三方合併將達到汽車年產量約800萬輛,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製造商,仍與居首的豐田汽車1150萬輛,有好一段距離。

2023年本田生產400萬輛汽車、日產是340萬輛,三菱汽車則是100萬輛出頭。

「日產每25年就有危機,一直是外國人使其起死回生」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伊藤忠綜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員深尾三四郎觀察,日產汽車為何在2005年由當時新接棒執行長的戈恩(Carlos Ghosn)大手筆改造後,如今又需要新一輪的整頓。

「日產需要外部力量的幫助,但要由本田出手救起來很難,想要在電動車及軟體定義汽車(SDV)競爭下去已經來不及了。日產現在需要的是速度,不是規模。就像鴻海改造了陷入財務危機的夏普一樣,鴻海才是能駕馭速度的企業。」

「若回頭看日產的歷史,每25年就會面臨一場危機,而外國人一直是使其起死回生的主導力量。當外國人來坐鎮時,感覺就好像黑船來襲一樣(1850年代中葉迫使幕府打開日本鎖國局面的黑船事件),但只要能把公司救回來就沒問題。」

「(如果)鴻海把日產救回來,本田就可以跟日產合作,(日產)現在不需要著急(找本田救援)。我覺得,鴻海還是有機會出線(在日產的管理層)。

▲日產汽車與本田汽車於23日傍晚在東京舉行聯合記者會,左起為日產汽車社長內田誠、本田汽車社長三部敏宏,與三菱自動車社長加藤隆雄。(圖片來源:日本電視台NTV直播截圖)
▲日產汽車與本田汽車於23日傍晚在東京舉行聯合記者會,左起為日產汽車社長內田誠、本田汽車社長三部敏宏,與三菱自動車社長加藤隆雄。(圖片來源:日本電視台NTV直播截圖)

關潤10月接受日媒專訪:「我們把日本的業務開發視為最優先」

根據前日本朝日新聞經濟部記者、耕耘汽車產業達25年的井上久男周一(23日)發表的專文,他曾於今年10月鴻海科技日會場專訪鴻海集團的電動車策略長關潤,當時關潤就對鴻海集團的決策速度及執行力大表驚訝。

「我是今年1月提議,要開發一輛電動中型巴士,大概才花了八個月就做出來了(Model U)。當然這款巴士還有一些細節要改善,但我們做出了相當完整的東西,而且已經做到可以算出量產成本的程度。」

關潤受訪時提到,有四家日本企業表達對鴻海電動車的興趣,而且還驚訝地表示「從來沒想到,鴻海竟然能做車子」,鴻海也著手與其中兩家日企洽談簽署合作協議。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10月在2024鴻海科技日致詞。今周刊提供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10月在2024鴻海科技日致詞。今周刊提供

他說明,「現在的電動車有三大問題:售價高、毛利低、充電久,而進軍電動車已經成為傳統車廠的一大負擔,但電動車的市場佔比只會增加。如果鴻海能快速開發出高品質的電動車,再掛上客戶車廠的品牌,整個市場就會更大。」

鴻海視台灣為電動車的本土市場,日本、美國及印度則是重要市場。關潤在專訪中提到,「我們把日本的業務開發視為最優先」。

截至2023年,電動車只佔全日本新車銷售量的2%、印度的2%,在美國也只有8%,因此鴻海認為電動車在這些市場仍大有可為。

「就算入主日產不成,鴻海很可能已鎖定下個併購目標」

井上久男分析,鴻海開發電動車的策略是CDMS(委託設計與製造服務)模式,而鴻海極可能藉由策略聯盟與併購的方式,取得其缺乏的造車相關技術,因此鴻海想要入主一家可以主導的汽車製造商,是個合理的決策,而日產汽車就很可能是目標之一。

「如果能併購陷入財務危機的日產,鴻海就能發揮自有強項,也就使以低成本生產高品質產品,來好好改造日產,並運用日產的開發能力,擴大鴻海在全球電動車客戶的CDMS規模。」

「隨著日產傾向與本田洽談業務整合,暫時看不出來鴻海併購計畫是否能成功,但就算入主日產不成,鴻海很有可能將鎖定下個(併購)目標,或說不定早已鎖定目標了。」

本文授權自今周刊,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

柯文哲交保限制住居,籌3千萬等回家!5hr激辯「硬碟資料不全是我的」…為何5人免續押?關鍵曝光

柯文哲小紙條寫「晶華orange出國」,檢認要橘子8/29赴日!律師拷問:柯8/30被搜會通靈?

台股漲195個月,朱成志逆風喊離開台積電:零股一直存,但有漲不動的味道「TSMC親戚才有賺頭」

賣掉中鋼(2002),轉存467張玉山金(2884)!退休老師45歲才存股,存1300張股票、年領250萬股息「存股不能死守」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謝謝】

延伸閱讀

2024年股息收入25萬多元…多虧鴻海(2317)、金融股、00878! 蜜蜂爹:股息當下只是左手換右手

泰國衝電車!電電公會揮手 鴻海、金寶、英業達已布局

廣宇攻機器人傳捷報 產品預定明年出貨 搶搭機器人商機

本田、日產在陸銷量大減

相關新聞

擁「麥味登」金雞母…揚秦獲利新高!桃園開首間智能店 用AI提升效率

揚秦(2755)周四(3/13)召開法說會,總經理林麗玲公布,揚秦2024年營收、獲利都創下歷史新高。去年合併營收達25.34億元,年增17.44%,全年稅後淨利1.76億元,年增32.94%,每股純益5.84元,營收、獲利同步改寫新高紀錄。 揚秦董事會決議配發每股5元股利,包含現金股利3元、股票股利2元,總配發率達86%。 林麗玲表示,揚秦將首次代理海外品牌,於第3季引進馬來西亞80年歷史的知名餐飲品牌「檳城煎蕊」,首間店將設於高人流的百貨商圈,這也是揚秦旗下第5個美食品牌。

出身基層空服員、機師!華航新董座高星潢40年資歷完整 如何布局拚續高峰?

華航前董事長謝世謙1月猝逝後,由總經理高星潢代理職務,行政院核定董座由高星潢真除,台灣虎航董事長陳漢銘接任華航總經理,華航召開董事會通過。

南韓軍工業躍世界第8 為何台追不上?漢翔、亞航、龍德造船…老謝:因這事發展停滯

過去幾年,台灣的人均所得追上南韓,台積電完全打敗三星,還有台股從2020年連續上揚,每一年都超過南韓,這都是讓台灣人覺得很欣慰的事。

陽台外推、頂樓加蓋...看懂常見違建!90%以上夾層不合法 比對竣工圖不踩雷

台灣房產曾經歷早期法規相對模糊時期,導致現階段違章建築屢見不鮮。買賣中古屋時,許多人往往忽略了違建問題,直到裝修時才發現原本的設計與現況不符,更可能面臨遭檢舉拆除風險。瑋晨營造負責人方瑋晟表示,最常見違建類型包括:陽台外推、夾層空間、頂樓增建等,買房前可透過調閱竣工圖確認是否有違建情形,並委託專業人士進行合法裝修申請,才能兼顧居住安全與資產保障。

「全支付」拿下日再攻韓!190萬據點都能刷、免手續費再給限時3成回饋…林敏雄的盤算曝

作為電子支付後進者,上線短短二年多的全支付,又在今年初進軍韓國跨境支付市場,它要如何一步步串聯台灣人喜愛的旅遊目的地,培養台灣消費者黏著度?

「最討厭輸掉比賽」66歲陳立武再扛重任…擅聆聽的他 要如何打贏英特爾改革?

英特爾新任執行長陳立武被認為謙和圓融、善於傾聽,過去也曾帶領益華電腦走出困境;但橫在他眼前的,是個製造部門嚴重虧損、產品部門腳步落後的極限困局,他能如何扭轉局勢?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