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地牛翻身!台東6時27分規模4.8地震 最大震度4級

退休力大調查/準備太晚、低估花費… 國人退休力連3年不及格

今北台灣濕冷 下周一鋒面到…降雨明顯

等1張「跟騷保護令」需44天 被害人受折磨…《跟蹤騷擾防制法》周年4面向待改進

2017年男大生追求不成砍殺學妹,2020年馬來西亞籍學生遭跟蹤擄殺,多起重大刑案促成的《跟蹤騷擾防制法》,上路將滿1年,還有哪些漏洞待補?示意圖/ingimage
2017年男大生追求不成砍殺學妹,2020年馬來西亞籍學生遭跟蹤擄殺,多起重大刑案促成的《跟蹤騷擾防制法》,上路將滿1年,還有哪些漏洞待補?示意圖/ingimage

【撰文‧林良昇】

2017年男大生追求不成砍殺學妹,2020年馬來西亞籍學生遭跟蹤擄殺,多起重大刑案促成的《跟蹤騷擾防制法》,上路將滿1年,還有哪些漏洞待補?

一名從事網拍的母親在網路分享育兒之道,卻意外觸怒「理念不合」的陌生網友,對方開啟一連串留言辱罵、威脅,連周邊親友也受波及,遭假帳號攻擊、撥打無聲電話騷擾、跟蹤監視,長達兩年,這家人難以從噩夢脫身。

為規範上述行為,2022年6月1日上路的《跟蹤騷擾防制法》(以下稱《跟騷法》),將對特定被害人「反覆或持續」且「與性或性別有關」的八大跟騷行為入罪。警方受理報案,會向行為人發出書面告誡,若兩年內再犯,被害人得向法院聲請跟騷保護令,法官若認為情節嚴重或嫌疑重大,得預防性羈押;行為人再違反保護令,則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立法前警政署曾預估,1年會有8千件跟騷案。然而,上路近1年,截至今年3月底,全台僅受理2528案,數字相差甚遠,究竟是立法產生遏阻效果,或是制度存在缺口?從報案受理、行為人嚇阻到被害人保護機制等程序來看,仍有四大面向待檢討。

通訊騷擾漏洞可鑽 保護令設計有精進空間

首先是成案定義。2021年三讀通過前,外界對於跟騷行為限定在與「性或性別」有關,曾強烈質疑恐有漏網之魚。警政署統計,前三大跟騷樣態分別是通訊騷擾、盯梢尾隨、監視觀察。其中,居首位的通訊騷擾,就被認為最容易規避有關「性或性別」的定義。

長期關注數位性別暴力的數位女力聯盟祕書長張凱強指出,曾有案例是行為人不斷傳訊息騷擾,但內容卻又無關「性或性別」,導致被害人求助無門。這項定義恐讓人有機會鑽法律漏洞,刻意讓跟騷行為難以成立,報案第一關就可能碰壁。

此外,案件被受理後,警方開出的書面告誡和法院核發的跟騷保護令,被視為是嚇阻跟騷行為人、保護被害人的兩大重要防線,執行成效也受關注。

截至今年3月底,警方共核發1812件書面告誡;同一時間,法院核發的跟騷保護令僅有79件。內政部警政署防治組副組長斯儀仙解讀,這代表書面告誡確實有嚇阻力,能及時保護被害人,至少讓8成以上的跟騷行為人不會再犯。

反觀,跟騷保護令的設計則被認為有待精進,尤其核發時間過長,較為人詬病。根據司法院統計,去年1件跟騷保護令審理終結時間,平均為34.11天;今年1到3月,每件平均則為44.66天。上述那名被網友辱罵、騷擾全家的母親,日前向法院聲請保護令,就足足等了4個月,身心飽受煎熬。

台灣防暴聯盟祕書長廖書雯指出,家暴保護令有「緊急保護令」的設計,4小時內就得核發,但跟騷保護令沒有相關設計,平均1個多月的等待,對被害人而言,每天都是折磨。她認為可以檢討機制,讓跟騷保護令更即時有效。

治療性處遇掛零 告誡無法提前撤

不僅如此,法院也可透過核發跟騷保護令,命令行為人完成「治療性處遇計畫」,強制其接受精神、戒癮等治療;但據司法院統計,這類「治療性處遇計畫」保護令至今仍掛零,上路近1年從未啟用。

現代婦女基金會研究員王秋嵐點出,跟騷保護令由民事法庭審理,治療性處遇須在審前送鑑定,法官才能做出裁判,但「鑑定是要花錢的」,由聲請人負擔,現行制度造成被害人希望行為人接受治療,反而須替行為人負擔鑑定費用的奇怪現象。

有別於家暴的處遇保護令評估為衛福部負責,跟騷處遇保護令由聲請人支付費用;警方雖能依職權聲請,但僅限緊急狀況,絕大多數是被害人聲請,須先行負擔。

斯儀仙證實,近1年來並無任何治療性處遇保護令。她解釋,《跟騷法》立法時有針對處遇令做相關討論,重點是各方對於跟騷案量沒有把握,衛福部希望把處遇資源用在高危險性的加害人個案上,加上保護令聲請準用民事訴訟程序,造成被害人、聲請人須自己付費,確實有再討論的空間。

「一份鑑定2萬8起跳,被害人根本無法自己付這個錢。」警察大學教授黃翠紋認為,處遇令從未啟動是《跟騷法》施行至今最大問題,甚至有時不須強制治療,只需諮商輔導,卻無機制因應。

除了被害人權益外,警方在第一線也發現行為人面對《跟騷法》處置所遇到的不合理待遇。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婦幼警察隊警務員張坤憲提到,多數跟騷案是雙方認識的追求行為,書面告誡期間長達兩年,即使行為人後悔或被害者已原諒,都無法提前撤回,對行為人也是種煎熬。他建議可在被害人原諒的前提下,規畫提前撤掉書面告誡的機制。

《跟騷法》2021年三讀通過時,警政署允諾3年內滾動檢討,如今看來從制度設計,到警政、社政單位的配套,都仍有精進空間,須持續檢討才能讓法規更完善。

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379期)

延伸閱讀》

父母長照、親友死別、職場退休...精神科醫師看超高齡化社會:退休族不得不面對的「70歲危機」

「愛多管閒事,反而救了我的命...」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聊創業:企業的成功,來自單純的善念

他畢業那麼久,唸他還不找工作,竟燒炭輕生!父竟說:這不孝子,都不知道是為他好嗎

延伸閱讀

中信銀與警政署簽訂阻詐MOU

跟騷法上路將週年 北市警11個月受理404案

跟蹤騷擾防制法實施一周年 1天8案平均34天才發保護令

超商浩克遭警棍狂抽…員警遭懲處 警政署說話了

相關新聞

陸黴漿菌來勢洶洶怎麼辦?台人抗藥性達6成 醫師:不要濫用抗生素

中國近期爆發黴漿菌肺炎疫情,台灣嚴陣以待,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醫師黃立民擔憂,台灣明年春節可能出現新一波疫情。

股神戰友蒙格過世 巴菲特:沒有他就沒今天的波克夏!曾給年輕人建議:致富,成功1次就夠了

2023/11/29編按: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副董事長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於美東時間週二(11/28)清晨於加州洛杉磯醫院安詳過世,享耆壽99歲,他原本將在明年1/1慶祝100歲生日。 「股神」巴菲特在聲明中表示:「沒有查理的靈感、智慧和參與,波克夏不可能達到今天的地位。」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和他的波克夏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以優異的投資績效聞名於世,但股神背後其實有位合作逾50年的副手,那便是波克夏副董事長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 巴菲特曾盛讚蒙格大大改變他的投資思維,甚至打趣比喻,蒙格讓他的投資思維從猩猩進化成人類,如果不是蒙格,他會比現在窮得多,波克夏可能便沒有今日耀眼的成績。

操盤史曝光!20幾歲買2、3間房…趙少康教戰怎麼賺一桶金搶年輕票

國民黨副總統參選人趙少康日前稱侯趙配的年輕人支持度還是太低,因此喊話接受5個學校邀請,要與年輕人面對面,任何問題都不迴避、互相溝通一下。 趙少康週四(11/29)到新北板橋查看立委參選人葉元之競選看板時,對於此事改口,趙少康說有人提醒他,因為登記後身分不一樣,「進校園好像會有爭議,我也煩惱這件事」。 至於如何替國民黨營爭取年輕人選票?趙少康上節目專訪時表示自己20幾歲時就買了2、3間公寓,若有機會與年輕人對談,可以教大家如何理財創業、賺進第一桶金。

第三類半導體漸成主流!為何讓台半導體設備及材料商 有機會變全球A咖?

台灣是全球公認的半導體製造重鎮,但為何台灣似乎叫不出一家名震國際,大家不能不來下單的半導體設備商或材料商? 以設備商為例,市場上叫得出名號的A咖大多是歐美日品牌,例如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柯林研發(Lam Research)、艾司摩爾(ASML)或東京威力科創(TEL)。 但在部分國內半導體業界人士眼中,歐美日大廠獨霸現今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的局面,可能隨著第三類半導體(或稱化合物半導體)需求激增而有所改變。 因為,與當前的矽基半導體相比,碳化矽(SiC)、砷化镓(GaAs)或氮化镓(GaN)等第三類半導體儘管市場規模相對不大,近幾年卻快速成長,前景極佳,成長空間非常大。 而且,第三類半導體的設備主流尚未「定於一尊」,給了台廠迎頭趕上、甚至與國際A咖平起平坐的機會。 或許在10~20年後,專攻第三類半導體的本土設備商或材料商,可望成為台灣半導體霸業在矽基半導體之外的第二隻腳。

台泥砸266億搶低碳水泥市場 張安平為何在最低迷的時刻做出重大投資?

台泥(1101)昨(11/27)日深夜召開記者會發布重訊,宣布斥資266億元投資土耳其、葡萄牙水泥廠並擴大持股,其中葡萄牙Cimpor水泥合資子公司持股從40%增加為100%,預計2024年第一季結束前完成交易。 消息一出也帶動台泥股價,周二(11/28)早開盤從前一日33.95元上衝到最高35.50,一度攻上半年線,隨後來回震盪,截至上午10:50每股來到34.95元。 台泥堅持轉型之路,今年4月股價一度最高來到58.7元後,卻又無情再下殺一波,10/24盤中見低點31.35元,讓不少持有台泥的股民心情不美麗,不過低點若有加碼,至周二盤中高點35.5元也已反彈超過13%。

日本「鋼鐵香蕉」全球熱銷!民眾困惑怎麼用 答案揭曉:就是那麼單純

日本廣島縣最近一款「鋼鐵香蕉」在全球市佔率第一名,每根香蕉大小、造型都不盡相同,獨特富有創意外觀吸引許多人關注。這根鋼鐵製的香蕉,到底拿來做什麼用,你猜到了嗎?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