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擺脫「垃圾島」花數十年努力 外媒:世界名曲變垃圾車配樂全因這2人?

【撰文・黃明惠】
在台灣只要聽到世界名曲〈少女的祈禱〉、〈給愛麗絲〉,大家都會乖乖把家中垃圾拿出來丟,你有想過為什麼嗎?英國《衛報》特別撰文報導有關台灣的「垃圾車文化」,介紹台灣因為長年實施「垃圾不落地」,因此讓街道相對變得乾淨衛生,更指出台灣回收率高達55%,是全世界回收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至於為什麼垃圾車會撥放〈少女的祈禱〉、〈給愛麗絲〉,《衛報》追查原因,發現說法其實各有不同;有一說是這些音樂為1960年代台灣從日本進口垃圾車時,車輛的原廠設定;另一說法則是認為車輛來源為德國,所以才會放上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創作的世界名曲〈給愛麗絲〉。
英國《衛報》報導,台灣透過數十年努力,從「垃圾之島」搖身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家庭垃圾管理者之一,其中一部分成果,全是因為採用「垃圾不落地」政策,而這種蒐集垃圾的方式,與國外設立「移動式垃圾桶」完全不同。
無論在台灣哪個地方,只要時間一到、每週有5天都會聽到一陣古典樂,一輛車子響起〈給愛麗絲〉或是〈少女的祈禱〉,這時候人們就會驚覺「我必須把垃圾拿出來倒」,接著民眾就會熟練的將垃圾袋扔到黃色垃圾車中,分類好的回收則是交給後方較小台的車子。
報導直言,要求民眾自行將垃圾丟到開來的垃圾車之中,這項政策不只降低家庭垃圾量,還讓台灣潮濕的街道更加整潔、衛生,因為丟垃圾前須依一般垃圾、資源回收進行分類。
文中也訪問時任台北市衛生局長劉銘龍,他表示:「自從政府實施並規定市民必須使用專用垃圾袋後,台北家庭垃圾減少了三分之二,但這其實要歸功於市民致力垃圾減量的共同意願」。
報導也說,儘管台灣人偏好使用塑膠,但街道很乾淨,「且擁有世界上最高的回收率,據稱高達55%」;回顧台灣90年代初期,當時只有7成的垃圾被收集,這促使各地進行改變,最後演變成現在的「垃圾回收系統」,《衛報》直言,這些世界名曲正是支撐其中的關鍵。
為何世界名曲會變成台灣垃圾車的配樂?
關於這2首古典樂曲是如何被選上當台灣垃圾車配樂的?《衛報》也嘗試追查選定樂曲的緣由。
報導指出,台灣Podcast「Formosa Files」主持人曾在節目中表示,因為台灣1960年代從日本購買垃圾車,車上原本就預設這些歌曲;另一說法是因為垃圾車從德國購入,所以才會有貝多芬名曲《給愛麗絲》。
不過調查坊間流傳說法後,關於〈給愛麗絲〉目前有2種說法:第一種是前衛生署署長許子秋聽到女兒練習鋼琴彈奏〈給愛麗絲〉覺得非常動聽,因此決定採用此曲當作垃圾車的固定配樂。
第二種說法則是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博士突發奇想為垃圾車配上〈給愛麗絲〉,因此便流傳至今。至於〈少女的祈禱〉則是當初向德國採購垃圾車時,這些垃圾車上原先就配有〈少女的祈禱〉的音樂。
逗趣的是,同樣一首〈少女的祈禱〉,在美國、澳洲等國家,卻是冰淇淋車的音樂。因此,曾發生過有外國人聽見〈少女的祈禱〉想出來買冰淇淋,卻發現迎面而來是垃圾車的情形。
本文授權自今周刊,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
你清理不是盲目丟、否則會再買回來!「這三樣」一定要送走:斷捨離不只丟物品、也是重新認識自己
先生不到50歲離開科技業、她焦慮到不敢花錢!清理3個櫃子後學會了…「家庭支出竟減4成」
婚禮前夕,未婚夫說要替哥哥扛200萬卡債...她被金錢勒索16年領悟:理「財」,必須先理「人」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謝謝】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