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險每人少賠1萬多!國泰產、中信產「確診住院理賠」變嚴 兆豐產也撐不住:7種藥才賠

【撰文・林依榕】
防疫險越賠越多,真的扛不下去了!繼富邦產、和泰產,國泰產險10/1正式發公告指出,即日起防疫險住院理賠將變嚴,確診者必須有公費抗病毒藥物證明,才會提供給住院日額理賠。若是以據國泰產保單條款來看,法定傳染病綜合保險住院日額一天2000~3000元,以隔離七天來算,理賠落差約在1.4萬~2.1萬元。而中信產險10/3也跟進,公告自10/4起防疫理賠也將變嚴。
原本防疫保單產險公司中,最後一家苦撐的兆豐產險10/5也發出公告,自10/6起除了7種抗病毒藥物外,普拿疼、止咳藥都不再理賠!
國泰產險官網公告,有關防疫險住院日額融通給付3大說明:
一、 有關「防疫險」確診居家照護期間比照住院,融通給付住院日額措施(實際上依照條款,需要有住院事實才符合住院日額理賠),是在前段疫情嚴峻時刻,考量病床醫療量能侷促,為共體時艱,對於確診僅能採居家照護接受診療與用藥者,視診療內容採取從寬融通理賠審核方式處理。
二、 目前隨疫情演變且仍然輕症居多(無症狀、輕症達99.5%以上),且醫療量能已恢復常態水準(專責+負壓病床的空床率有53.3%),政府政策也日趨開放,例如開放國門,同時參酌各家同業融通措施,故本公司自111年10月1日起受理之賠案,依確診者提出的醫療行為證明文件,如用藥內容(是否為抗病毒藥物),由本公司依照申請內容審核判斷是否比照住院日額來融通給付。
三、 未來本項融通措施仍會視疫情發展狀況,動態檢視與調整。
據國泰產保單條款顯示,其法定傳染病綜合保險住院日額一天2000~3000元,7天約在1.4萬~2.1萬元,《聯合報》報導指出,國泰產險解釋,居家照護視同住院部分並非保單條款規定,而是先前考量疫情嚴重給予通融給付,但公司也因此必須額外負擔理賠近20億元,仍有15億~16億元處理中,預計到明年4、5月保單結束後,合計要承擔35億元。
產險業紛紛公告止血 中信產防疫險10/4起變嚴
中信產險表示,有關「防疫險」確診居家照護期間比照住院,融通給付住院日額措施(原依照條款,需要有住院事實才符合住院日額理賠),是在前段疫情嚴峻時刻,為紓解醫療量能,輕症、無症狀者免予住院,改以居家照護之方式在家隔離治療,為共體時艱及配合政府防疫政策、與克盡社會責任,在防疫險之理賠上,視診療内容採取從寬融通理賠審核之作法。
目前隨疫情演變確診人數己較先前下降趨缓,仍以輕症者居多(無症狀、輕症達99.5%以上),且醫療量能已恢復提供急重症病患之就醫品質及水準(專責+負壓病床的空床率有53.3%),政府政策也日趨開放,例如開放國門,同時參酌各家同業融通措施,故本公司自事故日 111年 10月 4日起之賠案理賠原則調整如下:
一、依確診者提出的醫療行為證明文件,如用藥内容(是否為抗病毒藥物),由本公司依照申請内容審核判斷是否比照住院日額來融通給付。(僅融通給付一次,第二次再確診者住院日額給付依條款約定辦理。)
二、在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施行隔離治療者,需有醫師開立之診斷書為依據,並提供 44 條之確診者隔離治療通知書、解除隔離通知書。(事故日:係以居家照護(或隔離治療)期間之起隔日為準。)
三、若屬於確診後三個月内被匡列隔離者,隔離費用將不予理賠。但取得第 48條居家隔離通知書者,不在此限。末來本項融通措施仍會視疫情發展狀況,動態滾動式檢視與調整。
兆豐產險理賠也限縮 7種抗病毒藥物才會給
兆豐產險表示,隨著疫情演變,目前COVID-19確診為輕症或無症狀者居多(達99.56%),且國內醫療量能已恢復常態水準,公司參酌同業居家照護理賠相關措施,對於即日(111年10月6日)起確診COVID-19之賠案,本公司將依所附之醫療文件用藥內容(須為公費COVID-19抗病毒藥物),作為審核判斷是否符合住院日額給付標準之依據,但第二次再確診者住院日額給付將依保單條款約定辦理。
而上述所指的公費COVID-19 抗病毒藥物,如:1. 倍拉維(Paxlovid)
2. 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
3. 台灣清冠一號
4. 瑞德西韋 (Remdesivir)
5. 安挺樂(Actemra)
6. 羥氯奎寧 (Hydroxychloroquine)
7. 阿奇黴素(Azithromycin)
最後,兆豐產險表示,防疫保險相關理賠措施,未來仍將視疫情發展狀況滾動式調整。
本文授權自今周刊,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
你看不到士林夜市的馬路!「白晝之夜」人潮塞爆士林 誇張人潮照曝光:以為來到東京澀谷
《台北女子圖鑑》編劇慘遭鞭屍 金鐘編劇怒揭3辛酸:你真的了解這行業嗎?別太過分
發票中獎太開心PO網分享!幾天後她的獎金飛了…好友隔空盜領遭國稅局告詐欺「再罰3千元」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謝謝】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