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超額儲蓄爆天量!「閒錢太多、投資太少」成經濟轉骨隱憂 前央行副總裁:政府應帶頭花錢

【撰文‧今周刊編輯團隊】
「台灣政府,應該要學會怎麼花錢。」在遞給記者的一疊關於台灣貿易與經濟成長數據的資料與圖表中,曾任央行副總裁及財政部長,現任東吳大學辜濓松先生紀念講座教授與台灣金融研訓院榮譽顧問的許嘉棟,輕聲嘆了口氣。
2月23日,中央銀行公布2021年第四季國際收支,其中「經常帳順差」增至321.9億美元,全年累計1161.2億美元,紛紛寫下歷史新高紀錄。
根據央行說法,經常帳順差創新高,主要受惠全球經貿穩定成長,數位轉型及新興科技應用的需求延續,以及航空、貨運、塞港造成運價上漲等因素。
換言之,在央行眼中,經常帳順差創高,很大程度是「出口暢旺」下的自然成果,理應不是什麼壞事。
但,這看在許嘉棟眼中,卻是值得憂慮的警訊。許嘉棟解釋,在全球經貿層面,不可能所有國家都是順差,換句話說,一國出現順差過高,就會反映在其他國家的逆差上,這在經濟學上又稱之為「以鄰為壑」。
事實上,在近年的美國匯率報告中,台灣即有多次因經常帳順差過高,觸及美方設定的「操縱匯率」紅線。
值得留意的是,雖然學術上對於「均衡」的經常帳順差占GDP比重應該要是多少,目前仍未有明確定論,但許嘉棟認為,以台灣的情況來說,「超過10%以上,而且是已連續超過近十年,這明顯是偏高了。」。
許嘉棟向記者解釋,巨額貿易順差的另一面,其實就代表國人「儲蓄過多、花費(投資)太少。」。
至於花費太少,則可從「政府支出」看出端倪。
許嘉棟指出,從2000年統計至2021年,台灣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約3.83%,其中,民間消費貢獻了1.22%,淨出口貢獻了1.79%;相較之下,過去20年間,台灣的公共支出平均每年成長僅0.07%,對整體經濟成長的貢獻占比,僅約3%。
何以公共支出如此「低迷」?許嘉棟觀察,原因或在於台灣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無論學界或公部門,對「政府花錢」的立場都相對保守。
許嘉棟補充,只要談到公共支出,總有一派人會以「債留子孫」的論點,質疑支出的必要與合理性。但他強調,這些人在批評的同時,不僅忽略了公共建設的支出也會提高經濟體未來的「生產力」,亦低估了長年低落的公共支出,可能對民間投資動能的戕害。
許嘉棟舉例,若將時間軸拉長,進一步去檢視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企業之所以不願投資台灣,相當程度即是出自對國內基礎設施投資不足所衍生的如缺水、缺電等種種問題的顧慮。
缺水、缺電等問題,反映的還僅是公共支出「量能」的不足,若考慮「品質」方面,許嘉棟觀察,台灣很多的基礎建設,明顯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像是台灣的馬路就長年受人詬病,「似乎怎麼鋪都鋪不好。」
許嘉棟補充,「路鋪不好」背後,或許不單只是經費不足,亦可能包含了工程管理、執行力度等其他問題,但無論如何,一條條破爛的道路,乃至「掉漆」的公共建設,無疑是對當前台灣經常帳順差頻創新高、超額儲蓄爆天量的深刻諷刺。
「要減少經常帳順差或超額儲蓄的最直接方式,就是讓新台幣繼續升值……。」許嘉棟觀察,雖然近兩年因為疫情、中美貿易戰及台商回流等因素,新台幣兌美元迎來史上罕見高點。「但央行還是有在干預,沒干預的話,台幣只會更強,從國際收支帳就看出這一點。」
當然,因為匯率干預涉及利益者眾,許嘉棟不諱言,這是一個高度敏感的問題,央行也未必願意放手,「目前似乎只能靠美國的壓力。」畢竟,「央行這兩年還有理由跟美國說,干預匯率是因為國際熱錢太多、或供應鏈移轉等等,但等疫情過後,央行就沒有這些理由了。」許嘉棟表示。
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315期)
閱讀更多文章,歡迎加入今周刊粉絲團&LINE
延伸閱讀》
歷史上2次石油百美元,隔年都爆金融危機…陶冬:這次第三次,5大供應鏈恐爆發危機
國泰智能車(00893)從18塊跌到13塊,該加碼或砍單?油價暴漲,投資「電動車ETF」必懂2件事
台股殺成這樣,0050、0056能加碼?選錯差很大?她解析「績效PK比較」: 14年結果超嚇人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