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阿妹、五月天買單 連「蛋黃酥界愛馬仕」也找它 他如何把不賺錢「爛生意」做到最大?

【文 / 陳葦庭】
2022年元旦下午1點,暌違7年,將在4月重新登上台北小巨蛋的歌手張惠妹「aMEI ASMR世界巡迴演唱會」門票開賣。短短九分鐘,13萬張門票全數售罄。
這不是疫情後第一個被秒殺的演唱會,去年底,樂團五月天宣布在高雄舉辦「好好好想見到你」跨年演唱會,20萬張門票也在10分鐘內完售,打破過去逢搶票,網站必當機的宿命。
幫這些天后、天團快速售票的幕後推手,是幾乎從未在媒體前曝光過的拓元售票系統,疫情之前,每年在該平台的成交總金額超過30億元,占全台售票業務逾6成,營收約1.5億元;不只國內外藝人或演出團體,去年,有「蛋黃酥界愛馬仕」之稱的陳耀訓蛋黃酥也找上拓元,首開用售票系統賣蛋黃酥的先例。
「專注一件事,把票賣好」
純售票服務 球賽跨界演唱會
「拓元幾乎可說是近年台灣演唱會主辦方的軍火庫!」業內人士如此評價。它為何能打破過去年代、兩廳院兩大系統獨占的局面,後發先至成為售票系統龍頭?
拓元售票系統創辦人暨執行長邱光宗接受《今周刊》專訪時直言:「我們只專注做一件事,就是把票賣好。」正是拓元的成功關鍵。
原來,無論早期寡占市場的年代、兩廳院,或後來崛起的寬宏售票、KKTIX,幾乎都兼具活動主辦方身分。對他們來說,整場演出的票房、廣告贊助才是主要獲利來源,售票只是為了確保能夠掌握會員資料、金流的一項環節。而拓元,卻是業界唯一專注售票服務營利的業者。
業內統計,全台1年售票市場規模最多僅50到60億元,以售票系統平均抽5%手續費來計算,就算拿下全台市場,年營收天花板僅3億元,因此純售票在許多人眼中是一門賺不了錢的「爛生意」。
為什麼邱光宗願意做一門別人眼中的爛生意?
時間回到2002年,剛從交大畢業的邱光宗以職棒兄弟象球迷身分,接下外包球隊官方網站維護工作,後來還取得了中華職棒所有球隊和中華隊賽事的售票權。
意外踏入售票領域的邱光宗不諱言,「原本我的目標是全台第3大售票系統,結果頭洗下去才發現只能做最大,否則必死無疑。」
轉機,是2008年,統一超商決定在全台門市設置ibon,由於各售票平台都是獨立系統整合不易,專注在系統研發,又曾拿下中職各球團跟中華隊售票權的邱光宗,就成了最適合的系統供應商。後來,就連全家的Famiport的售票系統也找上他合作,打入超商通路的契機,也讓他正式從職棒賽事,跨足到大型演唱會領域。
「自己先打敗自己」
服務屢次創新 放眼海外市場
創業路途看似一帆風順,但隨著行動裝置普及,他卻看到了另一層隱憂。「當每個人都用手機買票,誰還要去超商排隊?」他發現,售票服務只是超商業務的一小部分,卻是他事業的全部,與其等著自己設計的系統被其他競爭對手打敗,不如自己先打敗自己。
於是,邱光宗在2013年自立門戶,成立拓元售票系統,採用亞馬遜的AWS服務,可彈性在票券開賣前,加大雲端虛擬伺服器機器數量,加快售票效率。
除了技術力,真正讓拓元在業界站穩腳步的關鍵,是邱光宗對於服務創新的堅持。例如,當時張惠妹2015年「烏托邦世界巡城演唱會」是亞洲首個捨棄傳統紙張門票,改發行電子票卡的演唱會,背後推手就是拓元售票。
又如,2016年,五月天在台北舉辦演唱會,在主辦單位相信音樂要求下,拓元採用搖滾特區實名制售票,創下演唱會界先例。將在今年4月登場的「aMEI ASMR世界巡迴演唱會」也採全場實名制,儘管門票開賣後引發不少爭議,但不具名業者透露,拓元仍是目前業界唯一敢推行演唱會實名制的售票系統。
「實名制不只要出動大批人員核對入場資料,過程中還會遇到消費者填錯名字、轉讓等爭議,每場演唱會至少得額外花費10多萬元的成本。」不具名業者分析,雖然多名歌手、主辦單位想藉此遏止黃牛,但售票系統抽成利潤不高,實施實名制根本賺不到錢。反觀拓元卻願意擔下多數售票系統眼中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就為了把服務做到極致,因此獲得大型演唱會主辦單位青睞。
儘管拓元已站穩全台售票一哥地位,考量台灣每年僅50到60億元的市場規模,仍有局限性。因此,邱光宗在2020年以2.4億元,把拓元售票系統出售給全球最大售票系統Ticketmaster,並擔任台灣執行長,「他們想拓展亞洲版圖,我們也想走出海外,所以就一拍即合。」
如今,拓元的技術已透過Ticketmaster成功複製到新加坡,邱光宗也期待在疫情之後,能將海內外資源整合,把自己的售票生意愈做愈大。
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309期)
閱讀更多文章,歡迎加入今周刊粉絲團&LINE
延伸閱讀》
萬年考績「甲等」的老好人,死後公司才頒發「特優」...公祭那天,所有人恍然大悟他為何忍耐25年
40歲起投入百萬存股》他只花5年打造每月10萬被動收入,6檔核心持股大公開
退休後每年100萬現金流夠嗎?理財教母林奇芬:避開理財「3盲點」,老後才能夠輕鬆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