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公告地價降20%自用戶1年減稅170元、大戶減稅百萬 這政策到底讓誰受惠?

【文 / 王海咪、梁任瑋】
與市價長期脫鉤 減稅讓打房「沒說服力」
台中土地交易市場價格持續攀升,台中市政府卻大幅調降公告地價20.06%,與實際市場狀況矛盾。監察院調查報告直指,調降作法「不符社會公平,且造成賦稅衝擊,財政紀律應予改善,請內政部、台中市政府確實檢討。」
事實上,長期以來公告地價與市價明顯脫鉤,2018年全國公告地價占市價比僅20.02%,六都又以台中市最低,僅占13.58%,在這次大幅調降之後,更只剩10.86%。在中央政府猛打炒房的政策下,房地產專家張金鶚形容台中是「逆向而行」,他說:「現在連囤房稅都在討論提高,公告地價應該上漲,現在卻降低了,完全沒有說服力。」
第一建經研究中心副理張菱育舉例,以2021年台中市的公告現值地王、新光三越百貨公司為例,土地面積4472坪,假如地主非自用,以一般土地稅率計算,在2018年時,因公告地價每平方公尺為10萬元,要繳交的地價稅約6390萬元,到了2020年,公告地價計算公式調整,且每平方公尺調降至8萬元,地價稅降到5113萬元,地主1年就省下約1277萬元。
對此,台中市地政局科長廖英志回應,調降地價稅是造福市民,在台中推動輕稅減政的努力下,調降20.06%公告地價,能讓94%的市民受益,平均每位納稅人能減稅1660元。
他解釋,內政部2016年為回應房價高居不下的問題,建議地方政府調高地方地價,當年全國調升比率達30.54%,台中調升38.25%,略高於平均。「當時很多人跑來市府抗議,為了回應民意訴求,現在才調降。」
然而,雖然台中在2016年時與全台同調調漲地價稅,卻又分別於2018年、2020年連續兩次調降,2020年調降幅度之大,在全國變動比率僅負0.66%,多數縣市甚至微幅調漲的趨勢下,更顯特立獨行。
調降地價稅,受益最多的其實是坐擁大面積土地的地主。由於地價稅採累進稅率,房產多的人受調整幅度的影響愈大。對自用住宅採0.2%稅率的民眾來說,平均僅減稅170元;對第一級稅率(1%)的人而言,平均減稅570元,差距不大。但對第2級至6級稅率的人來說,平均減稅幅度達3.8萬元,第6級則高達114.9萬元。政治大學財政系教授陳國樑說:「這就像一架載滿鈔票的直升機飛過去向下撒錢,地愈大的地方就會拿到愈多錢。」
張金鶚解釋:「公告地價調降,地價稅變低,對於自住客來說,他不會有感覺,但對於地主而言,持有成本減少,更可以去囤房、囤地。」他說,綜觀房市,地價稅降低對一般自住人士不利,但對投資人是有好處的。
地價稅是地方稅,公告地價也由地方政府決定,儘管2016年內政部建議調漲公告地價,但大多數縣市為了平息民怨,紛紛於2018、2020年小幅調降,中央似乎束手無策。對此,陳國樑建議,中央應設計能調節公告地價的機制。「在《土地稅法》底下,可以規定每年公告地價的調幅應跟實際房地價格的漲幅連動。」
避免地方派系干預 應成立第三方機構估價
但景文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章定煊認為,調整稅基窒礙難行,他說:「地方派系最常經營的就是房地產,如果要修法,就會碰到立法院,但地方選出來的立委不敢得罪地方勢力,怕會影響選票。」
章定煊建議調整地價評議委員會的組成。依現行體制,各縣市的評議委員會每3年開一次會決定公告地價,委員組成包含地方主管委員、市議員和估價師等,但他直言:「地價評議委員會就是被縣市長操作的會議,所謂專家、學者都是聘來的,換一個首長就換一批人,有誰敢在裡面講話?」
他指出,國外大多由第三方機構來估價,即使維持現制,也可以透過建立委員庫的方式避免弊端。「建一個大委員庫,把有資格審核的名單放進去,開會前透過電腦抽籤,市府就沒辦法控制出席委員。」
台灣公告地價與市價嚴重脫節的畸形現象已存在多年,地方政府不但視而不見,還持續調降稅基,雖然民眾能少繳幾百元,獲益最大的卻是炒房大地主,長期來說,房價因囤房成本低而持續升高,但對想要買房的年輕人來說,顯得更加無力。
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301期)
閱讀更多文章,歡迎加入今周刊粉絲團&LINE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