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是口罩外交 荷蘭感謝、新加坡不領情 中間到底出了什麼錯?

【撰文 林韋伶】
受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製作成本不到2元的口罩成了全球熱門禮品,台灣因為有口罩國家隊加持,意外打出「口罩外交」的新路線。但當台灣把省下的口罩熱情相贈時,部分國家表達感謝,但也有國家不屑,中間到底出了什麼錯?
以荷蘭為例,在獲贈口罩後不但回贈鬱金香、荷蘭煎餅,還有荷蘭議員公開呼籲應該讓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但一樣的口罩送到新加坡,卻一度被新加坡總理夫人何晶冷回應,儘管何晶在引發爭議後改變態度對台灣表達感謝,但對台灣人澆了一桶冷水已難挽回。
各國對台灣餽贈口罩會有這樣迥異的回饋,前亞東關係協會會長李嘉進分析:「各國與台灣的感情基礎不一樣,像向來與台灣關係好的日本,其實只要有捐物資他們就會感謝,同樣的東西送到其他國家去,就會被秤斤論兩。」此外,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助理教授劉長政則認為,有中國在後面緊迫盯人,大家就算是被動收禮壓力也都非常大。
口罩外交升級 專家建議:軟性加強台灣意象、由姊妹市發送降低政治色彩
儘管台灣此次口罩外交沒有得到全面性的正面回應,但劉長政認為,相較過去台灣常砸錢做無效行銷,這次已經算效果不錯,若想強化效果,他建議:「可以把101大樓或日月潭等有台灣代表意象的圖案壓在口罩上,相較起印國旗這種極端手法,用軟性訴求效果更好。」
劉長政進一步分析,台灣將口罩送出去,比較有機會拿到的是各國醫護,相對來說他們是社經地位較高者,如果可以在口罩上放上台灣意象的圖騰,在疫情結束後,台灣有機會獲得更多跨國合作或觀光利益。
此外,這次雖然有許多國家需要台灣捐贈醫療物資或是技術支援,但因為中國的關係,讓他們不管是主動尋求協助或被動收受台灣的盛情都不敢。對此,劉長政認為,就因為有中國猛盯,台灣外交可以更靈活,尤其是對中東國家,「如果能用不造成對方困擾的方式來幫他們,以中東人的個性來說,你對他好、他以後一定會還你,儘管大概無法馬上與台灣建交,但以後一定會找適當時機還台灣人情。」 所謂不讓對方困擾的方式,其中一個選擇就是不一定得堅持要透過外交體系來做。
李嘉進也有類似的建議,台灣有許多縣市與其它國家的城市為姊妹市,他認為如果能透過城市的名義來推口罩外交,就能降低政治色彩,他分析:「透過城市去做,中國就沒有阻撓的空間,台灣送口罩所帶來的實質效益就會從70分提升到80分。」
一名資深外交界人士則建議,台灣應該藉此機會想一個可長可久的操作路線,讓未來再出現類似情況時,台灣可與其它國家進行系統性交流,留下可以追隨的實質制度。
讓口罩外交更有溫度 社群媒體串聯或為良方
目前,台灣口罩外交已經發展到可由國民透過App捐出沒有領取的口罩,截至昨(29)日已有26萬人響應,除了捐口罩以外,國民如何加值這一份心意,一位曾參與2020總統選舉的幕僚認為:「可以用串聯的方式,讓大家知道一般民眾也可以做外交。」
所謂的串聯就像先前台灣網友槓上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時,在社群軟體推特上分享台灣美景、美食照,並標記「來自台灣的攻擊」(#This attack comes from Taiwan)一樣,該幕僚表示:「這次民眾捐了口罩,更可以發動串聯,在社群媒體上寫一些溫暖的話給接受捐贈的國家,我相信這一定能讓其它國家的人民更有感。」
延伸閱讀》
拍到金正恩悠哉騎馬活跳跳?川普賣關子「我不能說」 脫北正妹:他很快將現身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謝謝】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