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犯罪及數據外洩 今年這5案影響最大

網路犯罪層出不窮,預計到2025年以前將造成10兆元的成本;2021年出現超過4100起公開揭露的數據外洩事件,相當於約220億個紀錄被暴露。
「網路安全樞紐」(Cyber Security Hub)致力於傳遞網路安全領域的重大新聞,該網站整理報導過去一年對大眾影響最大的威脅媒介、網路攻擊及數據外洩事件。
1. 釣魚攻擊
網路安全樞紐5月的研究顯示,75%安全專家說「社交工程」(social engineering,亦稱釣魚攻擊)是對他們公司網安「最危險」的威脅。
研究顯示其他被認為最具威脅性的包括供應鏈/第三方風險,以及缺乏網路安全專業知識。
2. 員工駭臉書用戶
11月16日華爾街日報(WSJ)披露臉書母公司Meta的12名員工因違反臉書的服務條款及劫持用戶帳號遭到處分或被開除。
這些員工使用受到嚴格監管的內部訪問工具「OOps」重置臉書帳戶的訪問權限;一名員工被指控使用Oops允許駭客透過欺詐手段取得多個臉書帳戶的權限,並收取數千元價值的比特幣作為交換,因此被解雇。
3. Dropbox數據外洩
10月Dropbox員工成為釣魚攻擊的目標,駭客取得130個原始碼儲存庫的權限。駭客在本次攻擊偽裝成CircleCI平台,以獲取員工的登入資訊及驗證密碼。
4. Google遇最大DDoS攻擊
6月1日Google報告該公司阻止了紀錄中規模最大的分散式服務阻斷攻擊(DDoS),峰值每秒高達4600萬次請求。
本次DDoS攻擊以Google Cloud Armor的使用者為目標。Google報告稱這次攻擊是迄今最大的第7層DDoS攻擊,比先前的紀錄大76%。
5. 推特540萬帳號被盜
網路安全樞紐6月27日報導,一名使用「惡魔」(devil)名稱的駭客宣稱擁有540萬個推特帳號的詳細資訊,以此出售。駭客表示他們利用推特先前在1月1日的漏洞取得資訊。
推特8月5日證實資料外洩,並建議用戶未來啟用雙重認證以保護帳號。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