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係回溫? 司法部修改川普時代調查中國間諜計畫

美國司法部23日宣布修改為期3年、助長亞裔仇恨的「中國行動計畫」(China Initiative),將持續調查學術間諜與竊取智慧財產權的個案,但不使用「中國行動計畫」名稱,且不會只針對中國大陸,還會包含俄羅斯、伊朗和北韓等國,端賴威脅何在。
中國行動計畫為川普政府2018年發起,用以對抗國安威脅的系列行動,大規模調查在美的中國大陸間諜竊取智慧財產權,並要求學術界揭露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一系列調查行動引發高教界動盪,加深仇亞氛圍,破壞學術合作,影響科學發展。
拜登政府上任後並未立即停止,由司法部著手檢討,負責國安的助理部長歐森(Matthew Olsen)23日表示,檢討後發現,這項計畫不僅助長對亞裔美國人的歧視,也不利美國吸引專業人才投入對新興科技研究。
路透報導,透過中國行動計畫,司法部已起訴至少20名研究者,有些人被定罪,但也有案件遭駁回;不少學者在被司法部門指控後,都暫停工作,甚至被捕。
歐森表示,讓外界認為司法部針對不同種族或人種有不同標準的印象,斲傷司法公信力,也傷害民眾。
歐森宣布,將修改中國行動計畫,並提高起訴教授學者的標準;司法部將繼續執行目前手上的起訴案件,也會努力不懈捍衛美國免受中國大陸侵害,但不會畫地自限,再把特定調查或起訴歸類於「中國行動計畫」。
歐森表示,美國看到中國大陸、俄羅斯、伊朗和北韓等國採取越發激進和惡意的行動,新戰略是端賴威脅何在。
拜登政府調整針對性極強的中國行動計畫,是否在對北京釋放善意猶未可知,華裔的聯邦眾議員劉雲平(Ted Lieu)表示,樂見司法部改變作法,不再專注於與間諜行動毫無關係的事情上,對亞裔及亞裔美國人都是好事。
受中國行動計畫調查的不乏知名學者,哈佛大學化學系教授利伯(Charles Lieber)被控參與中國大陸的「千人計畫」,卻未揭露這層關係,也沒有向稅務部門申報來自陸方的資助收入,並隱瞞在中國大陸的銀行帳戶;利伯去年12月遭地方法院判決有罪。
麻省理工學院(MIT)機械工程系華裔教授陳剛,也因申請能源部研究基金時,隱瞞與中國大陸的關係被逮捕,MIT同僚為陳剛作證,指其職務均為學術性質,且能源部的書面申請表中少有揭露與外國關係的問題,應非刻意隱瞞;司法部今年1月決定,撤銷對陳剛的指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