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魯曼:何謂基礎建設?共和黨深陷「孔固力」思維

美國總統拜登推動基礎建設計畫,一如預期招致共和黨反對。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克魯曼(Paul Krugman)認為,共和黨反對的真正原因是不樂見民主黨政府端出施政成果,但這種動機打動不了選民,於是另闢攻擊戰線:近日多名共和黨人士指稱,2.3兆美元「美國就業計畫」大部分支出並非用於真正的基礎建設。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在紐時專欄中指出,共和黨人士聲稱拜登計畫中「只有幾個百分點是真正的基礎建設」,這種說辭很容易穿幫。要讓共和黨舉的數字勉強說得通,只有一種可能:宣稱唯有需要水泥灌漿的運輸工程才算是基礎建設。若這麼定義,將排除種種現代經濟不可或缺的公共支出,包括水質淨化、電力穩定可靠、寬頻網路四通八達等等。
克魯曼說,這套計畫提議的支出確實有許多涉及「無形的」投資——研究與發展、更廣泛的支持創新,以及投資在人身上。需要釐清的是,砸重金投入這些無形投資的論據,是否跟修橋鋪路一樣強?克魯曼認為,有更強而有力的論據支持這些無形投資。
以投資科技而論,民間企業老早就明白,不是需要用到鋼筋和水泥的,才算投資。1950年代時,約九成的企業投資支出是花在設備和建築物上;但如今逾三分之一的企業投資花在「智慧財產」,以研發和軟體為主。
這顯示企業相信,這些科技投資可產生真正的投資報酬,而股票市場也力挺這種觀點,從「有形資產」投資比重相對偏低的企業獲得較高股價估值,可見一斑。
政府投資科技,也可能得到相同的成果。例如歐巴馬政府投資綠能科技,儘管只占歐巴馬振興經濟計畫的一小部分,但也成果豐碩。例如,當年一筆4.65億美元的貸款,對扶植起一家稱作特斯拉(Tesla)的電動車公司扮演關鍵性的角色;然而,共和黨卻只一再強調,提供給太陽能公司Solyndra的貸款擔保毀了。
克魯曼認為,拜登支出方案中關於軟實力、較無形的投資——包括鼓勵新科技發展、尤其是電動車、補助教育、更廣泛支持家庭與兒童——當然也應被視於「基礎建設」。這些全都是為美國未來厚植實力、奠定長遠基礎的建設性投資。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