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是美外交政策最大挑戰 拜登未必重返歐巴馬時期立場

這兩天美中緊張局勢似乎急速升高,美國26日再把24家中國大陸企業與特定個人加入制裁黑名單,理由是這些實體與個人參與南海的據點建設與軍事行動;而彭博資訊報導,美國國防部匿名官員透露,大陸已向南海海域發射四枚彈導飛彈。
隨著美國總統大選愈來愈近,美中問題自然成為選戰的焦點,這也是美國外交政策最大的挑戰。洛杉磯時報報導,專家認爲,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Joe Biden)若當選,和前總統歐巴馬時期較被動的策略相比,拜登反而會較接近川普所走的較強硬路線。
報導指出,表面上,拜登不大可能如川普一開始與習近平那般稱兄道弟,但也不會像川普之後那樣會怒發推文或使用攻擊性語言。拜登將尋求與其他國家合作,而不是動不動就挑釁盟國,或採取單方面行動。
在商貿政策方面,民主黨內的進步派可能限制拜登的主張。進步派一向對自由貿易抱持懷疑,對保護主義的立場比黨内溫和派還更接近川普,這些壓力可能使拜登無法重返川普所退出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等貿易協議。
拜登已挑戰川普引發的美中貿易戰,批評美國祭出關稅等措施,不僅沒有改變中國大陸最根本的產業政策,反而回過頭來傷害美國自家的農民和製造業者。
不過,由於這些政策已都上路,拜登或許也不急著收回成命,甚至會當成向北京施壓的籌碼。
美國右翼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中國政治資深研究員成斌(Dean Cheng)表示,拜登若當選,不會顯得那麽爭鋒相對,但實質上應該也不會有太大變化。
中國大陸大規模侵害美國智財權到在南海的軍事行動等行為,連民主黨的批評聲浪也日漸高漲,拜登恐怕很難恢復歐巴馬時期他擔任副總統時支持的對中政策。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ASPI)副主席暨前國務院亞太助卿羅素(Daniel Russel)表示,比起跟歐巴馬政府來往的中國,拜登在2021年將面對更强大的中國。
至於拜登如何把美中關係帶往較正面的方向,部分專家建議或許可以走回較傳統的外交政策,在氣候變遷到公共衛生等領域,敞開合作的大門。
在美中政策上,拜登可嘗試較中立的策略,包括針對某些議題上持續保持較強硬的態度,但除了貿易以外可打開川普實際上已關閉的溝通管道。
喬治城美中關係教授麥艾文(Evan Medeiros)表示,溝通時雖然語氣會改變,但「對話並非讓步,協商並非妥協」。
另一方面,美國民眾對中國的看法愈來愈負面,這點不出所料,因此也可能更加限制拜登的主張。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