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王淼 獨特視角觀察美中文化
紀錄片「尋岸」(Maineland)的導演王淼13歲隨父母從中國北京移民來美,同樣在青少年時期經歷了生活及教育環境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全新文化、教育體系中重新適應並逐步融入,讓王淼對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小留學生群體和他們在異國面臨的挑戰和成長,有著切身體會。
王淼生長於北京,1990年,13歲的她和父母移民來美,定居波士頓。王淼表示,剛來時就讀高中,和如今諸多中國小留學生一樣,面對語言難關及文化和教育的極度不適應,「剛來的前兩年,幾乎沒和人說過話」。不諳英文的兩年,因為難和他人交流,也讓她常以旁觀者的身分默默觀察人,促使她對記錄歷史和社會的紀錄片產生興趣。
父母都是科研人員的王淼,本科就讀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獲得學位後來到紐約,從事當時剛剛興起的互聯網行業。但隨後九一一恐襲給紐約經濟帶來重創,加上21世紀初互聯網泡沫破滅,「失業」的她漸漸將一直以來感興趣的藝術作為職業,在紐約流行設計學院(FIT)修讀繪畫,亦進入帕森斯藝術設計學院學習設計技術,同時修讀諸多電影相關課程。
亦是在帕森斯藝術設計學院期間,作為畢業作品而拍攝的紀錄片處女作「黃牛山」,讓王淼正式走入紀錄片導演行列。該片在多個電影節取得佳績後,王淼在北京奧運會前拍攝的首部紀錄長片「北京出租車」為其打響名氣。而「尋岸」是她第二部紀錄長片,也是「中國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王淼透露,系列第三部正在籌畫中,主題將是對美國華人愛情與家庭關係的探討。
回顧耗時三年多的「尋岸」的拍攝經歷,王淼笑稱,長期跟拍青春叛逆期的高中生是不小的挑戰,期間也經歷片中主角情緒反覆、不願配合的情況,但最終還是皇天不負有心人。成片放映時邀請影片主角之一的何俊潤一家觀看,何母看完後,對獨自在異國留學的兒子高中生涯能被以紀錄片的形式記錄下來,頗為感動。
王淼表示,此片在美中兩國展映的不同觀眾反應,也體現兩國對目前在美小留學生群體不同角度的不了解。中國觀眾對片中體現的小留學生在美「並不完全是光鮮美好」的生活和學習狀況頗感興趣,藉此片了解到真實生活狀態;美國觀眾則訝異於這些小留學生對融入美國教育、社會和文化的努力,亦感嘆片中反映出的飛速發展的中國現狀。「我的跨國身分,讓我從一個獨特視角來起到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溝通,同時也讓我堅信文化和教育的交流,是啟發和促進美中人民之間更好地理解的基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