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前線!格陵蘭冰蓋5月加快融化 速度為過去平均17倍

世界氣候歸因組織(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在今天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格陵蘭冰蓋在5月熱浪期間加速消融,速度是過去平均的17倍,而這波熱浪也侵襲冰島。 美聯社
世界氣候歸因組織(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在今天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格陵蘭冰蓋在5月熱浪期間加速消融,速度是過去平均的17倍,而這波熱浪也侵襲冰島。 美聯社

世界氣候歸因組織(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在今天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格陵蘭冰蓋在5月熱浪期間加速消融,速度是過去平均的17倍,而這波熱浪也侵襲冰島

法新社報導,根據2022年發表於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的一項研究,北極地區是全球暖化的前線,自1979年以來,此區的暖化速度就是地球其餘地區的4倍。

報告的作者之一、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London)氣候科學副教授奧托(Friederike Otto)向媒體表示:「根據初步分析,格陵蘭冰蓋的融化速度加快了17倍…代表格陵蘭冰蓋導致海平面上升的程度,比沒有這波熱浪時來得高。」

她說:「沒有氣候變遷,這種情況根本不可能發生。」

在冰島,5月15日氣溫超過攝氏26度,在一年這個時候出現這樣的溫度,對這座亞北極島嶼而言為前所未見。

世界氣候歸因組織表示:「今年5月在冰島觀測到的氣溫創下紀錄,比1991年到2020年的平均5月每日最高氣溫高出攝氏13度。」

根據冰島氣象局的數據,今年5月,冰島有94%的氣象站測得破紀錄的高溫

世界氣候歸因組織說,在格陵蘭東部,熱浪來襲期間最熱那天的氣溫,比工業化前的氣溫高出攝氏3.9度。

奧托說:「雖然攝氏約20度的熱浪對全球多數人而言可能不算是極端天氣,但這對這個地區而言,卻是重大事件。」

她說:「這對整個世界造成很大的影響。」

根據世界氣候歸因組織說法,今年5月在冰島與格陵蘭觀測的破紀錄高溫,可能每100年就會再出現一次。

對格陵蘭的原住民社區而言,氣溫攀升與融冰會影響他們在冰上狩獵的能力,對他們的生計與傳統生活方式構成威脅。

這些變化也影響冰島與格陵蘭的基礎設施。

世界氣候歸因組織說:「在格陵蘭與冰島,基礎設施是為寒冷天氣建造,這代表在熱浪期間,冰融可能會導致淹水,造成道路與基礎設施受損。」

高溫 熱浪 氣候變遷 格陵蘭 暖化 冰島

延伸閱讀

拓展氣候變遷研究 台灣極地研究中心加入北極大學聯盟

馬克宏將訪格陵蘭 顧稀土、防美併購

格陵蘭放話:美歐不來投資礦業的話 只好找中國合作

王毅:在格陵蘭問題上 中方尊重丹麥的主權與領土完整

相關新聞

錯過替哥哥換位機會!印航空難唯一「奇蹟」倖存者飽受折磨

印度航空171號班機空難的唯一倖存者維斯瓦什庫馬爾(Vishwashkumar Ramesh)17日出院,雖然臉上和手臂...

梵蒂岡「政教關係」:台灣政府如何與教廷展開務實外交?

若為增進我國與教廷的外交關係,需要從「政教關係」與教務的角度思考:臺灣政府能多做什麼?基於與教廷外交關係的需要,臺灣可以推動什麼合作?

只會對台灣和中國說謝謝?南韓李在明逃避台海問題

李在明於2022年總統大選敗選後,很快補選上國會議員,並當選共同民主黨黨魁。在就任黨魁後的外媒記者會上,他向我們表示:南韓可以同時與美國及中國維持友好關係,不該是零和遊戲,也不是非我即他。

民粹話術惡搞民主!法國扭曲的政治語言

關心台灣政治的你是否有過以下經驗:看似不怎麼重要的事件,突然變成熱門話題;某個大家都在討論的名詞,卻沒有人能精準定義;以前會被認為觸犯大忌的極端發言,現在好像越來越尋常;在自由發言的情境高喊「台灣都沒有言論自由了」的人越來越多,讓你懷疑是不是真的有平行時空。

從漠視到關切?南韓總統如何看待台灣問題

隨著時間的演進,南韓政治看待台灣的態度也有所變化,從過去的漠不關心,到現在成為熱門話題。南韓的政治人物與政府高層,對台灣的觀感如何改變?

送走20萬孩子的「孤兒列車」!一場收養制度的驚人實驗

這不是小說的情節,而是美國歷史上最寂靜卻又最宏大的社會實驗——「孤兒列車」(Orphan Train)。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超過20萬名兒童從紐約等東岸城市,被送往內陸的農村地帶,期盼他們能「被收養」、「被改變」,甚至「被重新塑造」。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