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股下跌313點收21,732點 台積電下跌35元收1,020元

一通電話照個鏡子就被騙走千萬養老金 78歲婦栽在客服人員手上

美國轟炸過後:伊朗下一步「神權政府保命優先」?

開箱捷克公部門1/捷克外交部建築氣勢非凡 見證冷戰落幕與王室榮光

捷克外交部位於布拉格的采爾寧宮,這棟建於17世紀的宏偉建築,見證捷克百年來的重要歷史時刻,例如1991年華沙公約組織在此宣布解散,象徵冷戰時代的終結,以及18世紀末哈布斯堡王朝在此舉行國王加冕音樂會。

采爾寧宮(Czernin Palace)是捷克早期巴洛克建築的重要代表,歷經哈布斯堡王朝、捷克斯洛伐克、納粹德國及蘇聯的影響,見證捷克歷史與文化轉折。

此宮殿由采爾寧家族於17世紀委託義大利建築師建造,是當時布拉格最大的貴族宮邸,主立面長達140公尺,擁有29個窗軸,建築格局對稱、氣勢磅礴。

18世紀末,隨著采爾寧家族遷往維也納,宮殿逐漸荒廢。昔日華麗的貴族宅邸先後被改作貧民收容所、醫院、紙牌工廠,甚至作為啤酒花倉庫,建築風貌也隨之損毀。

直到20世紀,采爾寧宮被大規模修復工程,才恢復原貌。自1934年起,采爾寧宮成為前捷克斯洛伐克、現今捷克外交部所在地,融合歷史與現代功能。

走進捷克外交部(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描繪古典神話英雄海克力士(Herkules)戰勝勒拿九頭蛇(Lernaean Hydra)的雕像。海克力士常被用為宣傳統治者的權威,這座1746年創作的雕像,被當作哈布斯堡皇帝卡爾六世(KarlVI.)戰勝土耳其人的象徵。

宮殿內最大的空間為「主廳」,面積達472平方公尺、高3層樓,是捷克全國第2大的禮堂,也見證眾多歷史時刻的場所。1791年,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成員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加冕為波希米亞國王後,在此舉行盛大的音樂會,展現皇室權威。

1991年7月1日,華沙公約組織在主廳召開最後一次會議,簽署終止華沙公約的議定書,華沙公約組織正式宣布解散。華沙公約組織原是冷戰初期,作為對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而成立的軍事聯盟,反映東西方對峙與軍事緊張的高峰,它的解散象徵冷戰畫下句點。

今日主廳作為國際會議場所,設有現代化設備,包括隔音口譯間與多國旗座,當代表團出席時會懸掛代表國的國旗。

緊鄰主廳的是部長級會談空間,其中最華麗的空間是「金色沙龍」(Zlatý salónek),為接待外賓的重要場所。納粹占領期間,此處被納粹高階軍官海德里希(Reinhard Heydrich)當作辦公室。

此外,宮內也保留捷克斯洛伐克第一任總統托馬斯・馬薩里克(Tomáš G. Masaryk)的書房、臥室與茶室,以及1930年代的浴室,其中設有早期的按摩淋浴裝置,當時噴頭嵌入牆面,無法調整水流方向,但至今仍可使用。

采爾寧宮也與一樁懸案密切相關。馬薩里克總統之子、曾任外交部長的楊・馬薩里克(Jan Masaryk),亦曾在此工作與居住。1948年3月,他在宮內神秘墜樓身亡。捷克警方最初判定為「謀殺」、「兇手不明」,但後續技術分析又提出自殺的可能性。

近年來,捷克外交部從法國、英國與美國檔案館取得近200頁相關資料,其中包括美國軍事情報機關的三份解密報告,但楊・馬薩里克的真正死因至今仍無法確定。

采爾寧宮從17世紀的貴族宮邸,到今日肩負外交重任的國家機關,持續見證捷克歷史與國際地位的演變。

捷克 建築師 外交部

延伸閱讀

外交部小編「你媽叫你回家」嗆小粉紅 挨酸如青鳥鄉民

鐵公路中斷疑有旅宿趁機漲價 花蓮議員要求加強稽查

鐵公路易中斷議員籲補貼旅客住宿費 花縣府:可考慮

歐美公開譴責中國網攻捷克 專家:西方長期不滿

相關新聞

全球30%人曾遇「鬼壓床」!專家解密睡眠癱瘓症 4步驟幫脫困

你是否有過「鬼壓床」的經驗?醒來時大腦清醒、卻渾身動彈不得,甚至感覺胸口被壓、看到詭異身影,令人驚恐萬分?其實這種現象在...

錯過替哥哥換位機會!印航空難唯一「奇蹟」倖存者飽受折磨

印度航空171號班機空難的唯一倖存者維斯瓦什庫馬爾(Vishwashkumar Ramesh)17日出院,雖然臉上和手臂...

只會對台灣和中國說謝謝?南韓李在明逃避台海問題

李在明於2022年總統大選敗選後,很快補選上國會議員,並當選共同民主黨黨魁。在就任黨魁後的外媒記者會上,他向我們表示:南韓可以同時與美國及中國維持友好關係,不該是零和遊戲,也不是非我即他。

民粹話術惡搞民主!法國扭曲的政治語言

關心台灣政治的你是否有過以下經驗:看似不怎麼重要的事件,突然變成熱門話題;某個大家都在討論的名詞,卻沒有人能精準定義;以前會被認為觸犯大忌的極端發言,現在好像越來越尋常;在自由發言的情境高喊「台灣都沒有言論自由了」的人越來越多,讓你懷疑是不是真的有平行時空。

從漠視到關切?南韓總統如何看待台灣問題

隨著時間的演進,南韓政治看待台灣的態度也有所變化,從過去的漠不關心,到現在成為熱門話題。南韓的政治人物與政府高層,對台灣的觀感如何改變?

送走20萬孩子的「孤兒列車」!一場收養制度的驚人實驗

這不是小說的情節,而是美國歷史上最寂靜卻又最宏大的社會實驗——「孤兒列車」(Orphan Train)。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超過20萬名兒童從紐約等東岸城市,被送往內陸的農村地帶,期盼他們能「被收養」、「被改變」,甚至「被重新塑造」。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