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算命師恐被取代?他實測AI看手相「超神準」嚇壞了 網:超有潛力

NBA/約柯奇「準大三元」克服15分落後 金塊延長賽驚險退快艇

濃霧鎖交通 金門小三通停駛 多航班取消或延遲

大阪世博第2天5.1萬人次參觀 不及開幕日一半

2025年世界博覽會的營運單位「日本國際博覽會協會」(簡稱萬博協會)今天宣布,開幕第2天的昨天,一般入場參觀人次為5萬1000人,不到13日開幕日11萬9000人的一半。

「朝日新聞」報導,萬博協會也指出,如果加上工作人員等相關人士1萬7000人,昨天總計6萬8000人次入場。

而昨天為平日,與開幕日當天人潮擁擠、大排長龍的狀況相比,入場等流程較為順暢。

萬博協會預估到展期結束的10月13日前,有望吸引2820萬人次入場參觀。而184天的展期,每日平均約15萬人次入場參觀才能達到這項目標。

萬博協會表示,「相關活動將逐漸增加,會進一步傳遞訊息,吸引更多人造訪」。

讀賣電視台(ytv)報導,協調世博會事務的國際展覽局(BIE)與萬博協會配合這屆世博開幕,昨天召開記者會宣布,4月10日至4月12日共售出60萬張預售票,包含賣給旅行社等的票券在內,總共售出1170萬張預售票。

而這也代表未達成賣出1400萬張預售票的目標。萬博協會的目標是售出2300萬張門票,計劃其中約6成的1400萬張是預售票。

國際展覽局秘書長凱爾肯澤斯(Dimitri Kerkentzes)與萬博協會事務總長(相當於秘書長)石毛博行均出席這場記者會。

報導指出,約要售出1800萬張門票才能避免營運費出現赤字。日本政府、大阪府政府等單位後來臨時決定在世博會場販賣當日門票。

石毛博行指出,「13日(開幕當天包含相關人員在內)有14萬1000人入場,許多人體驗到世博的魅力,由於1天內難以參觀完所有展館與活動,盼遊客能多次造訪」。

凱爾肯澤斯則表示,「(開幕當天)明明天氣不佳,但是(入場人數)仍超過11萬,這是個不錯的結果。歷屆世博會起初的步調都比較慢,期待黃金週假期的來客情況。對於實現(2820萬人次入場)目標而言,是非常好的起點。」

大阪關西世博4月13日開幕,集結158個國家與地區以及7個國際組織參展,會場位於大阪市的人工島「夢洲」,展期達半年,持續到10月13日。

世博 大阪 日本

延伸閱讀

竹簡+漢字…大阪世博中國館亮相 猶如綿延展開的中華書簡

大阪世博會德陽日 三星堆國寶級文物亮相

大阪世博會德陽日 古蜀文明亮相

大阪世博13日開展 仍有展館趕工中 售票不如預期

相關新聞

納粹反共錯了嗎?極權歷史符號表達政治不滿

當一個象徵極權、迫害與種族滅絕的符號,在民主社會被用來表達對不同政治立場的不滿時,作為民主社會的公民應該如何理解這樣的表達方式?而這樣的行為背後,又反映了什麼樣的歷史記憶問題?

顛覆世界史的蒙古:元代中國走向國際的「歐亞大交流時代」

對於蒙古作為超廣域世界帝國的一部分來支配,面積超過現在中華地區全境的亞洲東方的時代,若以傳統中國方式來稱之,則為元代中國的時代,對此我們該如何看待?有關這個提問,有許多的立場、看法或是觀點,因人而異。直到稍早之前,元代的中國,換句話說就是蒙古統治下的中華地區,都被視作是文化蒙昧或受到壓抑的時代。藝術也好、文學也好,人們總說,所有中華傳統的文化和精華,其健全的成長和發展、成熟,皆在「異民族」、「征服者」蒙古的統治下受到壓抑和扭曲。或者,毋寧說將統治者蒙古視作文化程度低劣的「野蠻人」,或是極度凶暴的「惡政者」,乃一常識。

音樂中的歐洲中心主義:《杜蘭朵公主》仍在演出「野蠻東方」?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的最後一部歌劇《杜蘭朵公主》無疑是歌劇院舞台上最頻繁被演出的劇目之一,其中的詠嘆調〈無人能睡〉(Nessun dorma,義大利文的直譯比較接近〈無人能睡〉,台灣讀者熟悉的〈公主徹夜未眠〉是比較浪漫化的翻譯。但究其脈絡,其劇情並不是公主因「愛」徹夜失眠,而更傾向是為了莫名的「仇恨」,下令全城人民不准入睡,因此本文採用去浪漫化的譯名〈無人能睡〉。)更可謂是最膾炙人口的旋律之一。

音樂中固化的歐洲中心主義:仍在演出「野蠻東方」的《杜蘭朵公主》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的最後一部歌劇《杜蘭朵公主》無疑是歌劇院舞台上最頻繁被演出的劇目之一,其中的詠嘆調〈無人能睡〉(見註解)更可謂是最膾炙人口的旋律之一。但若細究其劇情與背景設定,《杜蘭朵公主》卻明顯充斥著許多狗血又不合理的地方,也呈現著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歐洲對中國的「東方主義式想像」,意即以片面的資訊將所謂的「東方」,乃至於其他「非西方」世界想像成一個古老、神秘,且不隨歷史進程改變而演進的一個沒有歷史的群體。

大屠殺後的孩子們:集中營倖存者如何平安長大?

歷史學家 Rebecca Clifford 在 「倖存者:大屠殺後孩子們的生活」 一書中指出,許多集中營倖存的孩子在成年後仍然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折磨

當美國《取消文化》傳進德國:圍堵民粹為何加速民主崩解?

這是一部從德國人文主義知識分子的視野來反思取消文化的作品。當代取消文化的原產地是美國,其內涵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如今社群平台的時代裡透過集體抵制的手段,讓一系列引發爭議的言論者失去平台曝光的機會,而這些言論則涉及種族主義、厭女、恐同、恐跨性別、反猶太等仇視性意涵,無論是明文表達的,抑或只是言辭下的弦外之音。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