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中捷砍人凶手下跪 被害生父不領情:僅願以25萬和解「非常錯愕」

前男友、老公誰說謊?金賽綸遺屬明開記者會 一刀斃命金秀賢

75學者批賴壓縮言論自由「思想審查已降臨」 總統府回應了

「甜點胃」是真的!誘惑難擋全因大腦作怪:看到菜單就生效

許多饕客總是說自己有另一個胃用來裝甜點,最新的研究發現,我們的大腦中確實存在一項特定機制,讓我們在吃完正餐後無法抗拒甜點誘惑。圖/ingimage
許多饕客總是說自己有另一個胃用來裝甜點,最新的研究發現,我們的大腦中確實存在一項特定機制,讓我們在吃完正餐後無法抗拒甜點誘惑。圖/ingimage

許多饕客總是說自己有另一個胃用來裝甜點,最新的研究發現,我們的大腦中確實存在一項特定機制,讓我們在吃完正餐後無法抗拒甜點誘惑。

《每日郵報》報導,德國的馬克斯普朗克代謝研究所發現,在進食後,大腦中的POMC神經元會被激活,釋放出令人愉悅的內啡肽,這增強了人們對糖分的渴望。

老鼠實驗顯示,老鼠吃飽後便不再願意進食普通食物,但如果提供牠們高糖食物,牠們就會進食。研究人員認為,大腦的POMC神經元釋放出讓人愉快的內啡肽,使得吃糖變得更加具有回報感,讓老鼠吃得更開心。

這種誘惑,甚至在老鼠還沒見到甜食之前便開始發生,當老鼠嗅到與甜食相關的水果香味時,大腦就會產生相關活動,就像我們看到甜點菜單時產生的渴望一樣。

研究人員還發現,大腦掌管飽食感的區域在攝取糖分時會被「關閉」,以減少對甜食的負面情緒,如:我已經太飽,吃不下甜點。

在對30名實驗對象進行MRI掃描後,研究人員發現人在飲用含糖飲料後大腦的活動模式與老鼠相似。這可能說明為什麼即使吃飽了,人們仍然難以抗拒甜點的誘惑。

但根據老鼠實驗,這種大腦活動是可以被停止的。當POMC神經元所產生的內啡肽無法發送信號到其他細胞時,老鼠便不會過度食用甜食。

一種名為納曲酮-安非他酮的藥物已被證實可以抑制這種大腦活動,有助於人們減少對糖分的攝取並控制體重。未來可能會有更好的藥物,能精確地針對大腦涉及餐後糖渴望的區域,避免副作用。

該研究的資深作者Henning Fenselau博士表示「甜食的吸引力是暴飲暴食與肥胖的關鍵因素之一」,深入了解這一現象,有助於未來開發更有效的減重策略。

這项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科學》期刊上。

吸引力 減重 甜點 老鼠 肥胖

延伸閱讀

氣到想離婚!出車禍老公安慰外人卻翻老婆白眼 直男幫辯解:在狀況外

長期配戴降噪耳機恐造成「聽覺處理障礙」 專家籲:開啟1模式

不想增加罹患失智症機率?除了酒精還要避開2類常見飲品

失智翻倍!研究解剖52人腦發現大量微塑膠 相當於「一整支塑膠湯匙」

相關新聞

人瑞打假公司!他專揭超百歲老人有無說謊 查最長壽理髮師結果曝

隨著百歲人瑞攫取越來越多關注,億萬富豪和創業家也砸大把錢開發長壽商機。不過如何證明人瑞年齡是否屬實?這是商業保險經紀人梅...

日本京都拉麵店Po照公審1星負評客 懸賞2萬元威脅「處決」

由於不滿顧客用餐後給下1星負評,日本京都河原町站附近一間著名拉麵店とよ二郎(TOYOJIRO)在社交媒體公開顧客照片,並懸賞10萬日圓(約新台幣21,945港元)要把2人找出來進行「處決」,把這2名顧客打一頓,此舉遭不少網民批評。

知識界有害?持續仇恨知識分子的美國保守民粹

雖然本書主要處理美國早期的歷史,但是當時勾起寫作念頭的卻是一九五○年代的政界及知識界情況。那時期,我們全國陷於交相指控、互相為敵的難過氛圍與言論駁火,而一個以往很少聽過的名詞「反智」(anti-intellectualism)竟也進入當時的論戰語彙中。

櫻花綻放在倫敦:英國花見與植物學家「櫻格拉姆」的日本移植故事

3月下旬,北半球櫻花燦爛——不只是最有名的日本,英國倫敦、美國華盛頓特區、法國巴黎等等大城市,同樣開滿了粉紅色或是白色的櫻花,遊人在落英繽紛下盡享花見之樂。百花齊放,代表寒冬即將過去,夏天的腳步靠近,而櫻花就在短暫的間隔中,盡情綻放,將整個城市妝點。而在英國,能夠欣賞的櫻花品種又比日本更加豐富,故事要從20世紀一名熱愛櫻花與日本文化的植物學家,開始說起。

美國人的反智傳統:從1950年代至今,保守民粹為何仇恨知識分子?

雖然本書主要處理美國早期的歷史,但是當時勾起寫作念頭的卻是一九五○年代的政界及知識界情況。那時期,我們全國陷於交相指控、互相為敵的難過氛圍。

性犯罪追溯期可以取消嗎?法國狼醫性侵300童,如何追討正義?

法國司法目前正面臨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兒童性侵案件——勒史夸內醫生性侵事件(Affaire Le Scouarnec)。由於被害人數目高達300多人,事件於2017年爆發之後,歷經6年多的調查與準備,才於今年2月開啟審理。繼去年底的馬松事件(Affaire de Mazan)之後,法國的司法記者與社會大眾透過法庭所揭露的駭人事實,再度掉入人性最黑暗的深淵。然而不同的是,當時的案件有一個勇敢的被害人——吉賽兒.佩利寇(Gisèle Pelicot)——帶來希望的微光,但這次的黑暗與傷痛似乎沒有盡頭。個別被害人淹沒在300多人的基數中,沒有自己的臉龐。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