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失靈 柏林檔案館回歸手工修復東德百萬監控文件

柏林秘密警察檔案館一月舉辦系列導覽,紀念公民佔領35週年。館方透露,過去曾嘗試以數位技術修復東德秘密警察銷毀的百萬份監控檔案,卻因成效不彰而中止。如今仍倚賴人工拼接,還原這段威權時代重要歷史記憶。
柏林史塔西博物館(Stasi Museum)前身是東德情報與秘密警察機構「國家安全局」(也稱史塔西,Stasi)總部。這座佔地22公頃的建築群,曾是冷戰期間全球最大、組織最嚴密的國家監控單位之ㄧ。
從1950年成立到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的40年間,史塔西透過監聽、跟蹤及超過17萬名線人的嚴密網路,蒐集超過600萬東德公民的個人訊息,幾乎每三名東德人中就有一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監控。
導覽員史托伊(Pit Stoye)在館內展示撕毀的文件殘片時表示,從1989年11月東德政權垮台,到1990年1月公民成功佔領國家安全局總部的短短三個月內,史塔西員工用碎紙機、焚燒、混水或手撕等方式,試圖毀滅超過111公里長的監控檔案,以掩蓋長期侵害人權的證據。
為還原歷史真相,兩德統一後,德國聯邦政府成立史塔西檔案管理局(BStU),啟動檔案修復工作,運用人力將1.6萬袋史塔西來不及處理,但已被碎紙機絞碎、人工撕毀的文件拼貼回原貌。
史托伊表示,手工拼湊碎紙片是場「耐力賽」,需要員工根據紙張的邊緣形狀、顏色和字跡進行比對,並逐步拼接還原。「過去30年來,檔案館的『拼圖者』日復一日工作,但目前僅完成約500袋檔案的修復,尚有約1萬5千多袋待處理。」
記者詢問是否可透過AI輔助拼圖工作?史托伊坦言,檔案館曾與民間研究機構佛羅恩霍夫研究所(Fraunhofer IPK)合作,啟動一項名為「e-Puzzler」的數位修復計畫,試圖運用具人工智能元素的自動化圖像識別與處理技術,提升修復速度。
為該計畫開發的軟體「e-Puzzler」,理論上可透過掃描辨識紙片的邊緣、字跡及字體等特徵,執行虛擬拼接。然而由於碎紙片來自多頁文件,邊緣特徵時常極為相似,加上掃描設備和數據處理能力限制,使得軟體無法準確配對,修復效率遠低於預期。
根據德國聯邦檔案館(Bundesarchiv)報告,「e-Puzzler」計畫原定修復400袋檔案,但十年間僅完成23袋。因無法達成至少80%自動化拼接目標,2023年聯邦政府宣布解除與佛羅恩霍夫合作。
數位修復計畫終止後,德國聯邦檔案館重新聚焦於手工修復。儘管每年最多僅能修復約20袋碎紙檔案,史托伊強調,不管需要花費多長的時間,被掩蓋的過去都會被看見,「我們希望能在受害者還在世時,讓有需要的人都有機會能查詢到這些關於自己與歷史真相的檔案。」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