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9兆大撒幣刺激生育無效 給台灣什麼教訓?

韓國蟬聯多屆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雖說今年轉由台灣墊底,但窘況可謂不相上下。身為2023年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台灣,眼看韓國為提高生育率,各種撒錢出招,卻統統失敗,不禁讓人擔心,提高生育率真的無解嗎?
30年前恐怕難以想像,韓國會淪為生育率墊底的國家,更有專家悲觀預測,韓國未來可能是第一個因「生不如死」而消失的國家。
而台灣,今年上半年出生人數創下新低,美國中央情報局最新預測也指出,2023年台灣育齡婦女總生育率(TFR)1.09,輸給南韓的1.11,直接墊底。
因此,對台灣來說,韓國恐成警示。
2022新生兒總數首度跌破25萬
根據韓國8月30日最新數據,2022年新生兒總數為24萬9000,是1970年有紀錄以來,首次跌破25萬,TFR下滑至0.78創新低,各城市中,又以首爾的0.59奪下最後一名。
韓國「高齡化社會與人口政策」早在2006年就已啟動,至2020年已投資380.2兆韓元(約新台幣9兆元),有如天文數字的補貼金額,卻遭批「搔不到癢處」。
該計畫以五年為一階段,滾動式推動包括嬰幼兒保育、教育費用支援、帶薪育兒假、彈性辦公環境、增加公家幼兒照護機構、新婚夫婦住房貸款補貼,以及不孕治療等多項補助。雷聲大,雨點小的原因在於,這些政策成效缺乏監督,且難以滿足民眾實際需求,如公共幼兒園數量依舊不足、嬰幼兒照護支援未涵蓋小學以上,對減緩女性因育兒中斷職業成效有限。
另外,受韓國職場風氣影響,育嬰假申請比例低迷,根據美國智庫韓國經濟研究所(KEI),2020年符合申請育嬰假資格的女性占比為63.9%,男性占比僅3.4%,相較日本的女性81.6%、男性12.7%,落差頗大。
狠砸9兆其實遠遠不夠?
尷尬的是,韓國刺激生育政策的預算不但「沒花在刀口」,相較其他OECD國家,根本不算大手筆。
菲律賓每日詢問報網(INQUIRER.net)報導,韓國高齡化社會與人口政策總統委員會會長羅卿瑗(Na Kyung-won)指出,2015年,OECD國家養育相關支出的GDP占比平均達2.4%,法國、瑞典、挪威、芬蘭達3%,韓國僅1.4%。她補充,與生育直接相關的支出,如不孕症治療、嬰幼兒照護的占比更少,「國家要針對看不到成效的無效支出深刻反省。」
羅卿瑗以匈牙利政府的生育津貼舉例,2019年,匈牙利推出「撒幣計畫」,提供已婚夫妻1000萬福林的貸款,相當於約3680萬韓元,且不限於育兒領域,可自由運用。若夫妻五年內生育一孩,利息全免且每月還款可暫停三年,生育第二孩可再延後三年,生育三孩的話,可以全額抵免貸款。
這項重金補貼占匈牙利GDP的4.8%,羅卿瑗指出,「考慮到韓國的GDP,需提供每對夫妻約2億韓元,才能看到一些成效。」
根據尹錫悅政府今年1月祭出的最新生育補貼,養育1歲以下兒童,每月每戶補助70萬韓元,2歲以下則是35萬韓元。2024年起,補助費用將上調至100萬和50萬韓元。對比之下,當前補助對高經濟負擔的韓國社會來說,略顯無力。
生了不敢養?韓國「幽靈嬰兒」震驚國際
而美國媒體《大西洋》(The Atlantic)報導,生小孩後的養育支出,如首爾地區高昂的房價、競爭激烈的就學環境,以及不利養育的職場環境,甚至是近年逐漸對立的「性別戰爭」,都迫使許多韓國民眾,尤其韓國女性,對生孩子退避三舍。
不過,兼顧工作與家庭生活,並非全然不可解,KEI數據顯示,近年許多女性勞動力參與比例高的OECD國家,多有較高生育率,凸顯友善且支持的政策,可望在生育率與女性賦權上取得雙贏。
從近年熱門電影《嬰兒轉運站》,以及震驚國際的「幽靈嬰兒」案件,可見韓國社會對養育嬰幼兒的環境非常嚴苛,導致「生了養不起」的憾事一再發生。
借鏡高社會福利的北歐國家,尤其以生育補貼好評聞名國際的丹麥,其政策包括「兒童支票」(The Child Cheque)方案,在孩童18歲前提供免稅補貼,前兩年每季為756美元,接著逐年遞減,當孩童滿15歲,會轉換為每月給付,約157美元的青少年津貼。
韓國生育率低迷的原因錯綜複雜,若一味「生娃給錢」,追求衝高數字,恐難有改善。面對這個世紀難題,韓國政府還需更完善且長久的補貼計畫。
(本文出自2023.09.28《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