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又見行人地獄!公車行經總統官邸旁…轉彎「沒煞車」撞死走斑馬線老翁

台東南橫公路下馬路段坍方!雙向交通中斷 預計「這時間搶通」

千元理財新利器 看懂TISA投資基金3大眉角

德媒曝大陸稀土「其實多來自緬甸」 以鄰為壑開採遺患多

德國商報日前報導,中國的稀土事實上多來自緬甸,再運往中國加工。示意圖。(路透)
德國商報日前報導,中國的稀土事實上多來自緬甸,再運往中國加工。示意圖。(路透)

德國商報日前報導,中國的稀土事實上多來自緬甸,再運往中國加工。原因是中國調高環保標準,稀土開採難度增加,加上盛產稀土的緬北缺乏中央政府管控,使採礦活動不受監督。然而,中國在緬北開採稀土卻為當地帶來多方面危害。

商報(Handelsblatt)這篇以「中國透過破壞性交易鞏固(稀土)主導地位」為題的文章直指,緬甸事實上是中國最重要的外國稀土供應國,緬北的稀土開採在短短數年間成為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生意,背後是龐大的國際利益。

這篇文章指出,緬北稀土的開採過程,為當地民眾帶來嚴重的健康隱患,且使當地傳統經濟陷入危機,還延長了當地已持續數年的內戰。

文章提到,由於中國提高國內環保標準,使稀土開採難度增加,稀土業因此轉向緬甸發展。在緬甸,中國企業過去一些年來基本上可以自由落戶。因為內戰,緬甸缺乏中央政府管控,使緬北的採礦活動不受監督。

這篇文章直指,緬甸目前才是中國最重要的外國稀土供應國,再由中國進行加工。據中國海關2024年數據,中國2/3的稀土進口來自緬甸。據市場研究機構Adamas Intelligence數據,全球57%的金屬鏑和鋱來自緬甸。這兩種金屬用於生產電動汽車磁鐵等物件。

文章說,這些稀土主要在緬北的克欽(Kachin)邦開採。2021年緬甸軍事政變後,當地興起採礦熱潮。據當地智庫ISP Myanmar調查,2021至2024年底,克欽邦新開闢245個稀土礦場,比緬甸軍事政變前的4年大增超過1倍。

這篇文章提到,根據上述調查,上述礦場的背後不是中國商家直接投資,就是當地企業與中國合夥人合作。2021至2024年,他們對中國供貨的價值達36億美元(約新台幣1041億元),比緬甸軍事政變前的4年間大增500%。

文章指出,泰國一所大學數週前發布對稀土礦場附近溪流採樣的報告,顯示溪水有極高的有毒重金屬和放射性元素污染。環保組織認為,這些有害物質污染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如癌症和流產。

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研究者丹森勞恩(Dan Seng Lawn)表示,中國企業以成本最低的方式開採稀土,對環境高度有害;而原材料專家克呂莫(Thomas Krümmer)更直指,這是中國的「虛偽」,一方面在本國宣稱這種開採方式不被接受,卻在鄰國繼續開採。

文章表示,在緬甸開採的稀土被運往世界各地。環保組織Earthrights International估計,由於緬甸稀土占全球比重相當大,該組織表示,幾乎沒有哪塊電動車的磁鐵中,沒有包含來自緬甸的爭議性原料。

這篇文章提到,不同的政治團體都嘗試以稀土開採利潤遂行其目標。上述的緬北克欽邦稀土礦,就被不同的武裝勢力先後掌控,並用開採稀土的收入擴充自身武裝。

電動汽車 緬甸 稀土

延伸閱讀

王毅:中設稀土「快速通道」 保障歐企正常需求

經濟日報社論/川普神操作:製造業流向大陸?

中韓「產供鏈熱線會議」 關注陸方稀有金屬、稀土出口管制

減少對大陸依賴 印度將啟動本土稀土增產計劃

相關新聞

美股早盤平盤波動!川普鬆口關稅還可談 市場憂慮稍微緩解

美國總統川普再次延後關稅生效時點,並釋出對願意談判國家展現彈性的訊號。部分投資人認為,美方最新關稅措施不如預期嚴厲,許多...

如果川普真動手炒了鮑爾 接下來會怎樣?三大情境一次看

《Wolfe Research》的一份研究報告推演,美國總統川普若開除聯準會主席鮑爾可能引發的情境,警示「無論接下來後續...

省電大作戰!印度擬限制新冷氣最低溫度 專家建議不如「這樣做」

在冷氣銷量快速成長的印度市場,印度當局打算限制新冷氣的最低溫設定,以節省電力。不過專家說,提高空調的能源效率標準,會是更...

黃仁勳成「4兆男」快要超越巴菲特 已躍居全球第10大富豪

隨著輝達(Nvidia)市值成功站上4兆美元,創辦人兼執行長黃仁勳的身價也快要超越「股神」巴菲特。

輝達市值閃現4兆美元 黃仁勳下周赴北京盼拜會陸總理李強

輝達(Nvidia)市值9日一度突破4兆美元大關,成為全球首家達到此里程碑的上市公司,鞏固人工智慧(AI)時代最具影響力...

CPI和銀行財報拖累 美股道指跌逾400點 Nvidia帶動那指創新高

道瓊工業指數下跌,對美國通膨的擔憂以及大型銀行業績好壞參半拖累藍籌股走低。同時,那斯達克綜合指數則因輝達的帶動而上漲。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