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鎖伊朗石油出口 川普劍指北京
正當中方表態要評估與美國談判之際,川普總統又對北京出招,1日推文警告,任何購買伊朗石油或石化產品的國家或個人,將受到「二級制裁」,禁止與美國做生意,此舉旨在砍斷伊朗錢脈,而中國是伊朗最大的石油買家,川普從關稅與石油能源,對北京雙重施壓。
川普百日施政,除烏俄、對等關稅、加薩、葉門、敘利亞等外交軍事行動外,還要完成第一任未盡之事,重啟「極限施壓」,再次禁止伊朗出售石油,斷絕德黑蘭經濟動脈。他推文稱禁止任何國家公司與伊朗做石油生意,否則將實施二級制裁,禁止與美國做生意。川普雖沒點名中國,但北京首當其衝。根據最新統計,中國每天要從伊朗進口約180萬桶石油,是伊朗最大買主。川普企圖一箭雙雕,既掐斷伊朗金源,又增加手上對中方關稅戰籌碼。
但據金融時報稍早報導,過去三個月來,中國加速囤油,4月底,中國平均每天進口約1100萬桶石油,創下一年半來最高水準,遠高於1月每天890萬桶。也就是說,中國自關稅戰爆發以來,累計已進口至少2.5億桶石油,看來中方已有相當準備,可以與美國進行關稅拉鋸談判,短期不受伊朗牽制。
若禁伊朗石油將導致國際油價上漲,可能不利美國經濟發展,但受目前關稅衝擊,經濟活動已減緩,用油減少,需求降低,油價漲勢有限。4月底發表的經濟數據顯示,美方今年第一季度GDP縮減,以年率計算下滑0.3%,是2022年近三年穩健增長後,明顯降低。各界分析指經濟萎縮兩大原因,一是關稅戰預期心理,二是美國民眾減少大宗購物,消費放緩。
同時,中方公布4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9.0%,中止連續兩個月回升,下降到景氣榮枯線(50%)以下,顯示中國製造業已受外部環境變化影響,外部環境影響指的就是美國新關稅。中國各企業急著提前出貨,上個月出口量飆升逾12%。中國的製造業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及從業人員指數均低於榮枯線,表明製造業生產已在放緩,市場需求也正趨緩,美國客戶已暫不購買了。
這兩組數據說明關稅戰風暴已在逼近。川普實踐競選承諾,使用強勢手段,仗著龐大美國市場,逼迫各國與美國重訂新關稅。自川普4月9日宣布暫停課徵各國對等關稅後,至今已有90多國排隊與美國重議新關稅,並沒有對美國進行對等報復。
白宮評估,7月前大致可以完成新關稅談判;印度排定第一個國家來簽新關稅協議。原本北京冀望可與歐盟統一戰線,共同抵制美國。但是歐盟1日表示與美國談判「取得一定進展」,考慮擴大自美進口商品金額高達500億歐元,同時增購美國天然氣。
美國媒體批評關稅、擴大物價上漲,實際情況是,全世界只有中國不接受川普要脅,而且加碼反制美國,美國再反制,兩國也開啟「關稅戰」。正抵達加州港的中國貨輪上的貨是4月2日前裝載,下周抵加州港的中國貨物都要根據4月9日後的145%課徵關稅,市場預期,中國出口至美國的商品量將大幅銳減,美國仰賴中國廉價貨品進口的大型百貨供應商及消費者也將受衝擊,這才是美中關稅戰開始。
現在北京釋出願意談判的訊息,而且還說是「美方近期通過相關方面多次主動向中方傳遞信息,希望與中方談起來。對此,中方正在進行評估」。中方還設下前提:要美方「取消單邊加徵關稅等問題上做好準備,拿出行動」。
川普企圖建立他自己想像、以美國至上的新關稅聯盟,遇到中國頑抗後,前倨後恭。此次藉禁買伊朗石油施壓北京,他手中到底有什麼可達到單邊目的的籌碼,或只是再一次虛張聲勢?只能靜觀其變。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