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為何淡定看待石油震撼?「5理由」說明戰爭溢價大不如前
2006年7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時,油價應聲飆漲將近10%,漲到每桶約80美元。今天油價起初暴漲的情況也類似,但油市對中東風險的反應已不像昔日那般強烈。所謂「戰爭溢價」變小,而且效應更快消退。
以往,油價通常反映市場對「最糟情境」的推估。1970年代石油危機、1980年代(兩伊戰爭)以及1990年代(入侵科威特)大幅擾亂石油供應,都讓資深交易員記憶猶新。然而,35歲甚至40歲以下的交易員,並未經歷過長期性的中東供應震撼,過去二十年來給他們的印象反倒是「供油受擾情況向來輕微且歷時短暫」。
假如油市現在的價格反映最糟情境,腳本可能這麼寫:以色列攻擊哈爾克島石油出口設施(伊朗90%的石油生產從此處出口),德黑蘭採取報復行動,轟炸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油田,一大部分的全球原油生產受到影響。區域性戰爭隨即爆發,中東石油運輸要道荷莫茲海峽遭到封鎖。那種情境若是發生,國際油價漲幅將遠超過10%。
那麼,交易員目前為何大致淡定?彭博資訊列舉五個理由,解釋為何現在對地緣政治風險的評價與昔日大不相同:
一、美國如今是全球最大石油產國,對中東石油的倚賴已大減。2006年6月時,美國每日生產680萬桶,如今日產量已超過2,010萬桶。2006年時,美國淨石油進口達到1,250萬桶的空前高峰,如今則淨出口約150萬桶。這不表示中東供油中斷不會產生實質衝擊,但顯然改變了市場心理。
二、西方已展現「不計一切代價」把供油中斷風險降到最低的意志,包括一旦有必要將提早動用戰備儲油應急,且將釋出更大數量。西方國家也已對若干產油國放鬆石油制裁,以維持油市供應充裕並且平抑油價。
三、石油產國過去20年來已展現從供應中斷恢復正常的強大韌性。例如,2019年沙烏地阿布蓋格和胡賴斯石油設施遭攻擊後,沙國供油量驟減約50%,但只持續數日而非數月。利比亞石油產業從2011年格達費獨裁政權垮台復原,而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後,該國石油基礎設施也大致無損。這些事件都予人一種安全無虞的印象,影響交易員如何看待石油供應受擾的展望。
四、原油選擇權市場流動性遠比昔日強,讓交易員能以合理價格預先買保險防患於未然,而不是冒險押注油價會漲或跌。2006年時,布蘭特原油買權的日均成交量僅1萬口,現在平均15萬口,最近最高一天飆上35萬口。這種額外的流動性賦予市場更好、更便宜的避險工具,而不必把油價大幅推升。
五、今日戰爭迷霧較淡薄,不似昔日那般濃厚,這要拜商業衛星之賜,讓交易員能從接近即時的衛星影像觀察實際發生的情況,而不是憑空瞎猜。衛星也協助改善對油輪出港後行跡的追蹤。簡單說,油市現在更能憑資訊、而非市場耳語交易。
話雖如此,市場最危險的四個字就是「這次不同」。過往績效不保證未來收益。倘若中東區域性戰爭一發不可收拾,油市大受衝擊,仍將逼得人人重新評估油價。上述五個理由可強化對油市應變韌性的信心,卻不能排除風險。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