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8千通緝犯潛逃境外…缺防逃、緝逃機制 官警:台灣成逃犯天堂

小犬颱風最新路徑曝 吳德榮:持續逼近台灣 周二轉中颱

不斷更新/中秋收假日北返車潮 國道11地雷 這時段最好走

特斯拉在陸賣得比美便宜近一半 逼得其他車廠割喉降價

特斯拉(Tesla)在中國大陸北京的展銷門市。  美聯社
特斯拉(Tesla)在中國大陸北京的展銷門市。 美聯社

彭博資訊分析報導,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在中國大陸市場掀起的價格戰,勢將重塑這個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樣貌;特斯拉降價幅度之大,威脅了部分車廠的生存。

從去年10月開始,特斯拉針對其在上海廠生產的車款,大幅降價。今年1月,再把戰況升高,又宣布調低售價,這令特斯拉在中國大陸生產的車子,在當地售價比去年便宜14%,若跟美國和歐洲相比,有些情況下還便宜近50%。

特斯拉大砍售價,逼迫市場競爭對手諸如大陸國產車廠小鵬、蔚來或是國際車廠福斯、賓士等,沒有太多其他選擇,只能跟進。這些對手的降價幅度最多達到人民幣7萬元(1萬美元)。福特的電動SUV Mach-E入門款售價也降到人民幣20.99萬元,比在美國的售價便宜三分之一。

汽車業顧問公司Automotive總經理Jochen Siebert說:「特斯拉為市場帶來浩劫。」根據媒體的計算,至少30多家車廠降價。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周三(22日)呼籲停止價格戰,強調銷售趨緩庫存增加的長遠解決之道,不該是削價搶市,汽車製造業應回歸正常營運,才能確保穩健發展。

中國大陸官媒本周稍早也發表評論指出,地方政府不宜為當地製造車輛提供補貼。湖北就是個例子,東風汽車有官方支持,把它的Citroen C6車款降價上看人民幣九萬元,也就是打接近六折。

中國大陸車市因為先前北京長期的嚴格新冠防疫封控,已經處境艱難,去年底又遭遇政府取消購買電動車的補貼,衝擊市場購車意願。而全球車用零件的供應鏈亂局,也傷害整個汽車業。

儘管市場挑戰重重,中國大陸去年包括全電動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等新能源車的銷售量,仍成長一倍至567萬輛。其中比亞迪汽車市占約30%;特斯拉去年11月上海廠出貨量則創下單月最高的逾10萬輛紀錄。

蔚來汽車財務長奉瑋在彭博電視的訪問中表示,「今年一開始我們就需要經歷價格戰,我們預期汽車業會有一些大整合。市場重新洗牌。」

特斯拉生產主管朱曉彤曾經說,特斯拉降價後「創造了巨大需求」。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估計,今年中國大陸電動車的銷量可達810萬輛,歐洲320萬輛,美國190萬輛。

中國大陸的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光是今年一年,就會有155款新的純電或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發表,這意味財力雄厚的車廠很有可能再進一步調降售價。Siebert說,特斯拉有數十億美元可以用來支持降價,然而其他車廠可能沒這種條件。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Tim Hsiao、Cindy Huang最新的研究分析則是提到,有「股神」巴菲特支持的比亞迪,應該也有再降價的能耐。他們表示,特斯拉發動價格戰的時間比預期早,而且戰況比想像更慘烈,「將會加快市場重新洗牌」。另外,大摩認為,資產負債表強健的中國大陸三大車廠:蔚來、小鵬、理想,未來18個人資金調度也應該沒有問題。

Sino Auto Insights總經理Tu Le說:「到2024年年中之前,市場將持續廝殺。對某些弱者而言,真的是生存戰爭。」

特斯拉 美國

延伸閱讀

比亞迪砍班減產 衝擊台鏈

寧德新電池效能 優於特斯拉

特斯拉第五號員工沙漠創業 一顆「重生電池」挑戰中國壟斷

你的特斯拉不是你的Tesla? 車主竟可用App解鎖別人的車款!

相關新聞

美股指數連升二日 科技推升那指

隨著投資人在近期疲軟後買入科技股,美股收漲,開啟本周通膨數據吃重的一周。

華為「突圍」對美中晶片戰有何影響?分析師:華盛頓受到了一點驚嚇

華為的這一款新手機中採用的晶片,涉及美國希望通過制裁阻止中國獲得的技術。美中之間的晶片戰因而再度升溫...

全球金融市場 貨幣決策面臨關鍵48小時

全球金融市場本周將遭遇多國央行貨幣決策的「關鍵48小時」,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央行都將陸續公布決策,美日預估將按兵不動,...

市場不甩通膨回溫 估本月Fed不升息機率逼近100%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FedWatch工具顯示,聯邦資金期貨交易員如今認為,聯準會(Fed)9月、11月和12月例會...

CPI稍熱!美股早盤開高震盪 台積電ADR漲0.6%

美股三大指數13日早盤開高震盪,美國最新公布的通膨數據雖略高於市場預期,但並未改變投資人對聯準會(Fed)將在本月政策會...

華為手機引反彈 美眾議員呼籲商務部全面停止向華為、中芯出口技術

美國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蓋拉格6日表示,中國通信設備巨頭華為上周推出新款旗艦機Mate 60 Pro,搭載中芯國...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