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鴻海力拼轉型電動車 時機正是時候

路透熱點透視專欄作家馬克(Robyn Mak)指出,台灣鴻海集團在以代工生產各類電子產品聞名於世之後,2023年的最重要工作將是自我改造,最新目標為蛻變為電動車巨擘,這個轉型來得正是時候。
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正放眼其他地區,為下個成長階段鋪路,目前正努力成為電動車巨頭,希望能供應汽車、車用晶片及電池給全球汽車製造商,認為汽車大廠將委託鴻海集團在印尼、泰國、沙特阿拉伯、美國等地進行生產。
劉揚偉希望,鴻海集團到2025年的全球電動汽車市占率能達到5%,賺進新台幣1兆元(326億美元)的年營收。路孚特分析師估計,這約占鴻海2022年預測營收的15%。
馬克指出,若鴻海集團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得捨棄已成功運作良久的商業模式。該公司在代工生產智慧手機時,依賴在中國大陸的幾座工廠,對於基本供應鏈和使用的零組件沒多少話語權,但汽車是更大的產品,更難調度移動,因此以鴻海正與潛在客戶合作建立區域生產中心。
鴻海在與泰國PTT合資的企業中持股40%,期望為東南亞的汽車製造商代工生產;鴻海也與美國Lordstown汽車結盟,可望在一年內開始供貨給其他美國車廠。
馬克認為,若鴻海能為特斯拉這類汽車大廠代工生產,形同類似拿下蘋果訂單的大獎。
不過,垂直整合在汽車業很少見,原因很簡單:雖有提高效率和利潤率等好處,但前期成本龐大,要有一定規模才能挑戰恩智浦半導體和寧德時等車用晶片和電池巨頭。
不久前,鴻海集團的中國大陸鄭州廠發生員工抗爭事件,再加上毛利率持續下降,都成為鴻海集團今年力拼轉型的好理由。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