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讓別人知道薪水多少嗎?Google也在推「薪酬透明」時代來了

摘要
1. 美國掀起「薪資透明」風潮。不只紐約「薪資透明法」11月正式生效,要求雇主在徵才訊息明列薪資範疇,明年,許多科技巨頭的總部所在地——加州也將推出法案。
2. 薪資透明能縮小種族、性別之間的薪酬差距。人資專家解釋,這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爭奪戰中,尤其重要,因為可以顯現具有公平與包容性的優勢。
3. 發現薪水比同事低,反而是加薪好機會!讓雇主埋單的方法包含:展開研究,確立自己的價值;不要情緒化的抱怨,而是秀出成績單證據;保持冷靜,無需贅言。
「OK,我的薪水顯然是錯的,」美國一位行銷人員麗莎(Lisa Dwyer)告訴《華爾街日報》,她看見了同行人士的薪水、分紅與股權獎勵等公開資訊後,發現待遇遠遠落後市場行情,震驚到「差點從沙發上摔下來」。
過去,同事間聊薪水是禁忌的職場話題;但如今,隨著薪資透明相關法案開始在美國各州上路,社群上,TikTok創作者也鼓勵用戶公開討論薪水,讓這股「透明」浪潮的影響,正逐漸發酵!
事實上,商業媒體Inc.雜誌把2022年譽為「薪資透明年」(Year of Pay Transparency),認為公開分享員工薪水的趨勢越來越夯,將成為職場新常態;但,如果遇到跟麗莎一樣的窘境,發現拿到的錢不公平,又該如何應對?
2022是薪資透明年,85%員工都想要
今年11月起,紐約「薪資透明法」(Wage Transparency Law)正式生效,跟上科羅拉多州的腳步,要求雇主必須在徵才訊息中明列出薪資範疇;明年1月,加州、華盛頓州也將推出新法。
薪酬分析平台Syndio分析,加州不僅為美國人口最多的州,還是蘋果、Meta等最有影響力企業的總部所在地。因此,這將有效促使各企業加速落實透明原則。例如,Google所屬的字母(Alphabet),便宣布不限該州,要在全美的職缺公開薪資。
好處是什麼?根據丹麥、加拿大研究,薪資透明確實能縮小種族、性別之間的薪酬差距,縮小比例可達4成。有趣的是,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BER)另發現,若員工知道主管拿的錢比預期還低,反而願意更努力工作。
全球人力資源諮詢公司羅致恆富(Robert Half)的常務董事多梅耶(Diane Domeyer)解釋,這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爭奪戰中,尤其重要。
「因為雇主可以向員工證明,該企業具有公平與包容性的優勢,」她解釋。CNBC報導,85%求職者偏好提供薪酬透明的公司,而且Z世代員工對此的態度,也比年長世代開放。
不滿薪水比較低,反而是要求加薪的契機!
然而,沒有比較沒有傷害。根據美國履歷網站ResumeBuilder統計,若員工發現拿到的錢少於同事,平均每20人就會有1人離職。不過,當大家的薪水全都攤開在陽光下,反而成為要求加薪的契機。
可以如何做到?「你知道的越多,談判地位就越強!」談判諮詢公司Worthmore Strategies創辦人瓦倫廷(Kathryn Valentine)建議,第一步,是展開研究,確立自己的價值。員工可以詢問前同事、職場導師、其他同行,評估自己值多少薪酬。
同時,為了客觀比較,還需要蒐集資料,分析同事是否因為獲得上司偏袒,才拿到更高薪水?還是靠實力升官獲得?考慮的因素包含:職涯經驗、生產力、附加價值、工作實際成果等。
第二步,在談判當下,不要情緒化的抱怨:「聽說某某某賺得比我多」,而是秀出自己的成績單證據,客觀給出加薪理由。
除了概述過去的貢獻,也給出未來展望,如:「我在上個季度為部門增加了20%銷售額,下個季度的銷售額年增率會再提升至25%;我是6人團隊中表現最好的人,收入卻比其他人少20%。」
瓦倫廷提醒,談判最後可以提問主管:「你可以跟我討論一下,我們如何縮小這個差距嗎?」丟出上述薪水疑問後,保持沉默,等待對方回答。否則,繼續講非必要的補充,只會削弱談判地位。
麗莎後來成功要求加薪,而她歸功於「要求直接、情緒冷靜,以及證據助攻」。
當然,即使跟從上述步驟,也不代表必能跟她一樣;有時,機會可能藏在其他地方。換言之,談判失敗、卻自認值得更高薪的員工,可考慮跳槽其他企業,或至少藉由談判過程,學習如何發揮影響力,對未來職涯仍有所助益。
【延伸閱讀】
·聰明人這樣加薪!主動接下「模糊地帶」的工作,讓公司不能沒有你
·CIA探員的套話精髓!租房、談薪水都需要的4大談判技巧·不是冗員⋯為什麼Twitter砍掉一半員工,還能維持運作?·40歲放棄台灣區總經理,去中國打掉重練...跨國集團資深總監:比起年齡,更該問自己「下個10年我在哪?」
※本文由商周.com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