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美國持續加強對華管制 或將使中國大陸成熟製程晶片更具競爭力

集微網消息,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鄭凱安在台媒《工商時報》「名家評論」專欄撰文稱,美國持續加強對中國大陸管制,長期恐將使中國大陸成熟製程更具競爭力。
鄭凱安指出,美國近年來逐步加強對中國大陸的晶片管制,主要目的是制約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發展。從短期來看,台廠會受益於轉單效應,例如,國際大廠因為中國大陸半導體製程設備取得受到管制,將會考慮轉單尋求與台系晶圓代工業者合作;台灣具備3奈米以下計算晶片設計能力的IC設計廠商,因中國大陸競爭對手受到壓制而獲益。
長期而言,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被迫聚焦於成熟製程發展,在國家引導資源的挹注下,其晶圓代工的良率與效率、IC設計與應用的發展,都將持續提升,而在不久的未來成為對台廠具威脅性的競爭對手。
距離美國對中國大陸祭出新晶片出口管制措施已過去近兩個月,如今看來影響已經顯現,首當其衝的是半導體設備領域,全球前十大半導體設備廠商中的六家紛紛示警。以應用材料為例,該公司預估2023年在中國大陸營收損失高達25億美元,但如果美國政府加速核發供貨所需的許可證,影響可能縮小到15億至20億美元。
除了半導體設備外,存儲廠商也未能倖免。根據統計,三星電子、SK海力士第三季度在中國大陸的營收萎縮超過4萬億韓元。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美國加大半導體出口管制全球供應鏈變得複雜,歐洲晶片製造商正在尋求在中國大陸的業務穩定。意法半導體、英飛淩和恩智浦半導體的首席執行官近日表示,雖然他們遵守美國對中國大陸半導體行業的出口限制,但他們沒有計劃停止在中國大陸的業務。意法半導體首席執行官讓-馬尅奇瑞(Jean-Marc Chery)表示:「中國大陸約佔我們總收入的30%,這是我們不想放棄的市場,我們希望繼續支持。」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