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飛凌行銷長支持晶片製造在地化 看好市場仍供不應求

日經報導,儘管台積電(2330)創辦人張忠謀對全面轉移晶片供應鏈的想法表示懷疑,英飛凌(Infineon)行銷長葛塞爾(Helmut Gassel)表示,各國政府推動境內生產是正確作法,可確保供應鏈的彈性。他同時表示,儘管俄烏戰爭、大陸防疫封控和通貨膨脹的不確定性日益增加,英飛凌仍看好晶片的需求遠遠超過供應。
葛塞爾說,晶片產業的規模大到「集中在一個洲,對達成必要的規模經濟已經沒那麼重要」的程度。就算生產地點多元化一開始可能不容易,但從彈性的角度來看,多地製造是明智之舉。他說:「你不會希望全集中在一處,單一事件就能導致嚴重的供應中斷。」
根據日經,葛塞爾表示, 因「消費者信心下滑」,個人電腦、電視和智慧手機相關領域的需求正在減弱,「整體環境比去年要有挑戰性」。但在另一方面,拜「結構性驅動因素」之賜,英飛凌專精領域的需求仍舊非常強勁。尤其是電動車的強勁成長和各國力推再生能源,將能創造半導體的新需求。
全球最大汽車和功率半導體製造商英飛凌的1-3月未完成訂單,從前一季的310億歐元增加到370億歐元(384億美元),其中逾50%是與汽車相關的產品,大約75%要在未來12個月內交付。
葛塞爾表說,這很明顯地遠遠超過英飛凌能夠交付的數量。除車用半導體外,目前微控制器IC和通信IC的短缺最明顯,這些通常會外包生產。但「與總需求相比,晶圓代工廠的產能仍然非常短缺」。
英飛凌在歐、美、亞三洲都有製造設施,去年在奧地利菲拉赫市設廠,同時宣布要擴大位於馬來西亞居林的生產基地,也計劃提高在印尼的晶片封測廠產能。
在氣候方面,英飛凌設定積極的目標要減少碳足跡。2021年底,其歐洲設施已全部使用再生能源,今年美國工廠的營運也計劃100%採再生能源。該公司的目標是2030年實現碳中和。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