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衝擊 亞洲經濟體去年GDP損失1.7兆美元

日經引述日本經究研究中心(JCER)報告指出,在比較新冠疫情爆發前的預測值和實際表現後,亞洲15個主要經濟體2020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合計損失約1.7兆美元,以中國大陸所受影響最大,只有台灣不減反增。
JCER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2019年10月的預測,計算在未爆發疫情下、這些亞洲經濟體去年原本該有的名目GDP,這個數字應該比2019年成長6.2%至29.84兆美元,但實際上卻比2019年減少了1.68兆美元。
在15個亞洲經濟體中,中國大陸的經濟損失最大,多達6,380億美元。基於經濟規模(占亞洲GDP一半)以及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大陸遭受疫情的打擊特別嚴重,儘管大陸很早就控制疫情,但2020年僅成長2.3%。
前年經濟成長6%-8%的印度也遭重創,去年經濟損失4,800億美元,是經損第二多的國家。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去年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排名亞洲第三,為1,620億美元,因為服務業在GDP的占比很高。
與旅遊相關的產業受創尤其嚴重。根據QUICK-FactSet數據,JCER檢視了2019年10-12月(疫情爆發前)和2021年4-6月亞洲約16,000家上市公司的銷售數據。賭場銷售額的減幅度最大,高達53%;其次是航空公司,銷售額下降49%。
在旅遊業占五分之一GDP的柬埔寨,經濟損失達40億美元。同樣重度依賴旅遊業的泰國,GDP蒸發710億美元。該國的旗艦航空泰國國際航空公司去年5月聲請破產。越南航空公司也陷入嚴重的財務困境,正準備進行重組,其中包括將20,000多名員工人數減半、並實施大幅減薪。
多數亞洲經濟體都在與疫情奮戰,只有台灣受惠,與疫情爆發前的預測相比,台灣2020年GDP增加440億美元,因為疫情期間居家消費和遠程辦公的普及,對伺服器和智慧手機等許多資訊科技產品的需求增強。
報導指出,台灣以外的亞洲情勢仍然充滿挑戰,亞洲經濟在2021年7-9月期間放緩已是在所難免,因為7月以來亞洲部分地區遭受傳染性很強的Delta變種病毒肆虐。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