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魯曼:德國「自虐」 經濟羸弱病禍延全球
美國總統川普最近揚言準備開啟新的貿易戰線,矛頭將對準歐盟,以懲罰歐盟「對我國極糟:貿易障礙、關稅、重稅」。知名經濟學家克魯曼(Paul Krugman)批評,這顯示歷經市場動盪、成長減弱和製造業生產滑落等教訓,川普還是沒學乖,仍不改「貿易戰很好,容易打贏」的謬誤觀點。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在紐約時報20日刊出的專欄文章表示, 歐洲政策有些方面偏差,特別是德國的經濟政策,確已傷害世界經濟,值得譴責,但川普可別弄錯討伐的目標。事實上,歐洲對待美國不差,歐洲市場對美國開放程度約與美國對歐開放度相當,而美國對歐盟出口額約是美國對中國大陸出口的三倍。
但克魯曼指出,問題出在歐洲人(特別是德國人)「自我虐待」,總是對公共債務有「毀滅性的執念」,而這執念已付出代價,並且把整個世界經濟都拖下水。
約莫在2010年,大西洋兩岸政治人物和專家學者同時染上「撙節熱」,不知怎地對抵抗當時仍非常高的失業率失去興趣,反而大聲疾呼要求削減支出。克魯曼指出,正是這些削減支出的行動—在經濟疲弱時大力推行堪稱史無前例—拖慢了經濟復甦,並且延遲了重返充分就業的時程。
歐、美都對債務示警,但動機有別。克魯曼形容美國赤字鷹派是「偽君子 」,一旦共和黨籍總統入主白宮,對舉債的抗議聲隨之消音。德國人則是認真的。
德國人既嚴以待人,也嚴以律已。一方面強迫負債累累的南歐國家大砍支出,造成這些國家經濟遭鞭笞、社會被蹂躪;另一方面,他們自己也奉行撙節。經濟學教科書說,政府應在失業率高的時候舉債推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德國卻在2012年歐元區失業率升到超過11%時消弭赤字,之後預算盈餘開始逐年遞增。
這為什麼是個問題?克魯曼指出,這是因為歐洲罹患一種經濟慢性病:民間需求不足。消費者和企業似乎都不願花足夠的錢,以維繫充分就業。原因眾說紛紜,克魯曼認為最大元凶可能是人口結構問題,即低生育率造成工作年齡成年人口萎縮,導致對新住宅、辦公大樓等需求下滑。
歐洲央行(ECB)一直試圖藉超低的利率,力抗經濟長期疲軟,事實上如今歐元區利率已降到0%以下。在德國,如今長期公債殖利率也變成負的,就連30年期公債也不例外!
既然利率幾乎已降無可降,倘若經濟出差錯,歐洲恐將束手無策。事實上,克魯曼認為,歐洲許多地區現在很可能都已陷入衰退,而ECB能做的有限。
但歐洲經濟要振衰起敝,仍有一條明確的出路:歐洲政府(尤其是德國)應舉債擴大支出,以刺激經濟。債市顯然正央求他們這麼做,甚至透過大買負利率債券,表明願意付錢請德國舉債籌資。況且,他們不乏花錢的理由,例如德國的基礎建設跟美國的一樣老舊不堪,亟需翻修。
德國在財政上固執不知變通,種出的惡果大致由德國及其鄰國吞下,但溢出效應也殃及世界其他地區。歐洲經濟疲弱不振已造成歐元疲軟,使美國產品變得較無競爭力,也是美國製造業走下坡原因之一。但若把這情況解讀作歐洲「占美國便宜」,就是完全搞錯情況,也對改善現況無濟於事。
怎麼做才有助於歐洲扭轉頹勢?克魯曼認為,務實而言,美國人無法強迫德國人改變國內政策,儘管說全世界感染德國病是有道理的,但德國問題得由德國人自己解決。可確定的是:美國若與歐洲開打貿易戰,將是雙輸局面,是美、歐此刻最不樂見的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