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宜蘭神農商圈大停電、新月廣場瞬間陷入黑暗 客人受驚嚇

伊朗被美國轟炸,「抵抗軸心」是否有能力反擊?

才被爆食安又惹議!周氏蝦捲「消費送一份蝦捲」被網酸 粉專小編回應了

靈魂出竅有證據?患者心跳停止 科學家測出大腦持續「爆發活動」

科學家發現,人類在瀕死時大腦會持續30秒至1分半的爆發活動,認為可以解釋人類有靈魂及靈魂出竅的瀕死經驗。示意圖/ingimage
科學家發現,人類在瀕死時大腦會持續30秒至1分半的爆發活動,認為可以解釋人類有靈魂及靈魂出竅的瀕死經驗。示意圖/ingimage

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報導,美國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的麻醉師兼心理學系教授、意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史都華·哈默洛夫(Stuart Hameroff)博士,最近向媒體公開討論了一項研究,他從7名慢性病患者在死亡前的大腦偵測活動顯示,發現每位患者即便在血壓和心跳都降至零後,大腦仍在30秒至90秒內瞬間產生與伽馬同步的高頻「爆發活動」,他認為這正可以解釋人類有靈魂,及靈魂出竅的瀕死經驗。

史都華表示,該項研究所用的母體為2名男性及5名女性,共7名慢性病患者,年齡分布在34至74歲不等。研究人員在他們預備要脫離生命支持設備前的幾分鐘內,以一台小型感測器連接他們的大腦,便能測出每位患者在血壓和心跳都降至零後,瞬間的大腦活動。

史都華指出,科學家經由這項測試發現,當身體的一切活動都消失,大腦竟測得了瞬間高頻的「爆發活動」,時間約持續30秒至90秒不等,讓史都華認為:「那可能是瀕死體驗,也可能是靈魂離開身體」。

史都華更解釋,可由此證明人類有靈魂,且足以解釋,為何人類在諸如被麻醉、深度睡眠或瀕死經驗的低能量大腦狀態下仍具有意識,且這種意識是發生在很深層的量子層面。他認為靈魂的活動是來自於腦細胞內的微小結構(微管)的量子過程,而不僅止於神經元之間傳遞的大規模信號。

負責該項研究的科學家表示,偵測到大腦瞬間高頻活動,在大腦缺氧時會釋放出來。史都華更進一步說,人類大腦內的量子信息「不會被破壞,也不能被破壞,它只是在整個宇宙中分布和消散」。若患者甦醒,這些量子信息便可回到微管內,且患者在甦醒後會提到「我有過一次瀕死體驗」;若患者死去,這些量子信息則有可能以靈魂的形式,無限期地存在於體外。

研究團隊對此結果表示,在與重症患者及其家屬緊密的互動過程中,發現告知家屬「患者在死亡時發生某些事情」,能讓家屬得到安慰。

靈魂 科學家 死亡

延伸閱讀

陳文茜點4站旅行清單送給畢業女孩 喊「這時光最快樂」 網:只剩這國沒去過

愛家人設毀!名醫林青穀炫耀外遇排到「七姐姐」 要小三們和平共處

空污致肺腺癌有科學依據!醫:身體3警訊代表PM2.5已找上門

選嬌妻?70年前空服員19條件曝光 牙齒、膚色、雙腿全要完美

相關新聞

影/鴿子飛進機艙「搭便機」?達美航班因兩隻鴿子兩度返航

美國達美航空一架空中巴士A220班機24日因機上出現2隻鴿子造成混亂,導致兩度延誤。根據ABC新聞轉述,第一隻鴿子在乘客...

睡醒驚見135公尺貨船「擱淺」自家花園 挪威男直呼:太不真實

挪威22日發生一起罕見的航運事故,一艘貨櫃船在駛入特隆赫姆峽灣(Trondheim fjord),前往西部城鎮奧坎厄爾(...

金三角毒品轉運站!馬來西亞破獲芬太尼工廠、電子煙毒犯濫

今年3月26日,馬來西亞雪蘭莪州警方靠「工廠廢水監測」鎖定一處芬太尼煉毒工廠,當場逮捕9名中國籍化學背景嫌犯,證實馬國已淪陷。早在2023年12月,警方就在吉隆坡國際機場攔下一批偽裝成「香水」的芬太尼——重達807公斤、總市值約新台幣3.1億元,足以讓400萬人吸食。儘管當月官方聲稱國內暫未出現芬太尼吸毒案例,但馬來西亞早已成為金三角集團運毒的必經之地,走私橫跨亞洲、大洋洲甚至歐洲。我們都知道金三角(泰北、寮國、緬東)是世界鴉片與合成毒品重鎮,卻常忽略這些毒品如何透過第三國偷渡到遙遠市場。為什麼毒販選中馬來西亞當作重要樞紐?本文剖析馬國究竟如何淪為「毒品轉運國」,連帶一探近年崛起的「電子煙型毒品」及各種走私路徑。

東德小人物生活!罕見紀錄片呈現的「被遺忘之地」

DEFA時期的克普主要聚焦於紀錄東德人物工作與生活的日常,東德解體後,克普則轉向更遠的東邊,去紀錄波蘭、烏克蘭、立陶宛等境內小地方的人物生命記憶——那些曾經多元族群共存、語言與身份認同複雜、同時又曾飽受戰亂衝突與種族清洗的、經常被世人被遺忘的東歐之地。而貫串這些作品的線索,正是克普的自我認同:一位從東歐離散而來的、在東德成長之人。

黃色臉孔錯了嗎?被馴化的美國華人歷史

《黃色臉孔》所涉及的所有爭論,其實都圍繞著一個核心議題:「在美國社群中,『誰』有資格代表『華人(黃色臉孔)』社群?」,以及其衍生的子議題:在爭奪「黃色臉孔」話語權的過程中,關於這個群體的敘事如何被馴化成白人可以接受的樣貌。

「人與人的無限連結」 草間彌生病中開出的美學之花

生於1929年,少女時期走過二戰,並且成為戰後日本前衛藝術家代表之一的草間彌生,對於當下的台灣人而言,最熟悉的作品,莫過於瀨戶內海直島上,充滿圓點的南瓜雕塑。對於這樣的圖樣與造型,草間常說,源於自幼受到的精神疾病之苦,但她反而希望將這樣的身心狀態用創作表現出來,該理念也體現在她的詩作當中。強烈的情緒與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理念,相信也是全球藝術愛好者對草間美學深深著迷的原因,而在她慢慢步向百歲人生之際,本文也透過近期剛結束的北師美術館「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展覽,說明其創作美學的核心概念。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