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三星Galaxy S25三款新機規格一次看! AI更人性化、續當演唱會神機

從小只吃薯條、洋芋片!英國少女12歲慘失明 確診罕見疾病

英國一名少女患有罕見飲食失調疾病,長年只吃薯條和洋芋片,導致失明。示意圖/ingimage
英國一名少女患有罕見飲食失調疾病,長年只吃薯條和洋芋片,導致失明。示意圖/ingimage

挑食容易導致營養不良。英國一名少女飲食失調症非常嚴重,從小只吃洋芋片和薯條。某日她的媽媽發現她昏迷不醒,緊急送醫後,得知長期營養不均導致女兒失明了。

根據《鏡報》報導,英國一名現年16歲的少女貝拉(Bella Mildons)患有自閉症以及飲食失調症,從小只吃洋芋片和薯條,拒絕其他食物。她的父母非常擔心,但由於醫生說貝拉的體重有達標,便沒有嚴格管束偏食問題。

然而到了12歲,之前總能自由活動的貝拉,開始經常撞到東西,某天她媽媽發現她昏迷不醒,立刻緊急送醫。雖然貝拉保住小命,但醫生丟出另一件令人震驚的消息:貝拉失明了。

長期的偏食讓貝拉的維生素A嚴重不足,進而導致失明。由於貝拉只吃洋芋片和薯條,這些食物的高熱量讓她的體重一直維持在可接受範圍內,但她其實病得很重。

貝拉媽媽現在全職照顧貝拉,表示如果及早正視貝拉的飲食失調問題,就可以預防她失去視力。

這種極端的偏食行為是一種罕見的飲食失調病症,稱為「迴避型/限制性食物攝取障礙症(簡稱為ARFID)」,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可接受的食物相當稀少,會導致營養嚴重失衡。

另一組家庭也面臨同樣的困境。大女兒能正常進食,小女兒卻只吃雞塊和乾麥片,父母用盡各種方式:用貼紙賄賂、換餐具、把食物切成各種形狀等,都沒有效果。最終父母上網爬文,發現小女兒可能患有ARFID,帶去醫院進行心理檢查依然沒用,小女兒仍拒吃其他食物。

心理學家兼ARFID專家莫娜·漢森 (Mona Hansen) 表示,自 2013 年以來,ARFID已被認為是一種精神障礙,有些患者對食物有感官問題,可能和自閉症有關;或是對飲食缺乏興趣,這在過動症患者中很常見;也有些人可能在小時候吃東西噎到,大腦會將某些食物與「危險」聯繫起來,因此患上ARFID。

專家表示ARFID因人而異,因此任何治療計劃都必須針對患者量身打造,建議不要強迫ARFID患者吃東西,也不要偷偷在他們能吃的食物裡添加東西。可以讓患者看到你吃各種食物,如果他們願意,可以讓他們嘗試各種口味和口感。

失明 自閉症 薯條

延伸閱讀

巴菲特94歲大壽!曾自曝到死都要吃垃圾食物 長壽秘訣靠「這5招」

只吃稀飯配豆漿…2歲童營養不良剩9公斤 醫憂過敏原檢測多迷思

別再逼他們吃了 研究:兒童挑食是因為遺傳

為何按照營養師的專業教學影片減肥仍損害健康?專家曝常人迷思|元氣網

相關新聞

影/阿富汗基地驚見幽浮群!飛彈穿透毫髮無傷 震撼畫面曝光

美國鄉民論壇Reddit近日一段影片引發熱議,在阿富汗一處軍事基地上空,一群不明飛行物體(UFO,又稱「幽浮」)遭到飛彈...

肛交性侵再殺85歲老婦!壽星1原因逃過死刑 法院減刑改判40年

馬來西亞法庭日前就1宗姦殺案判刑,當地1名印度裔癮君子於2019年自己生日當天,吸毒後尾隨1名85歲華裔老婦,進門打劫兼以肛交方式性侵對方,更對老婦綁嘴以防她呼救,最終讓她窒息死亡。「壽星」事後被捕,被法庭裁定謀殺罪成判處死刑,但他不斷提出上訴,最初上訴失敗維持原判,但他仍再度上訴,日前終獲得減刑,法官改判他入獄40年及鞭笞12下

出動電鋸?印尼女「鼻環卡入椅背」連人帶椅求救 消防員搞笑緩解緊張

印尼萬隆(Bandung)一名女子1月11日在公司鬧著玩時,將佩戴有鼻環的鼻子伸進椅背上的網洞,驚覺鼻環在網洞卡住無法取出,她隨後獲送往當地消防局。消防員一度拿出電鋸等重型工具扮演施救,企圖緩解事主的緊張心情,最終依靠鐵鉗將她救出。

她遊迪士尼1舉動遭鄙視!薑餅人嚇到吃手手 網見工作人員笑翻:情緒價值給很滿

無論男女老少,只要進入迪士尼這個夢幻角度,彷彿都會沉醉其中。網上近日瘋傳1條片段,事發地點相信為美國迪士尼樂園,有女遊客趁薑餅人於巡遊登場時,竟於對方面前啃薑餅人餅乾,嚇到薑餅人「吃手手」…

陸客不滿「吃早餐看不到河景」 涉毆打日本酒店員工被捕

一名中國大陸男遊客下榻日本北海道一間酒店,1月4日早晨因「吃早餐看不到河景」毆打酒店員工的肩膀,5日遭警方逮捕。日媒報導指出,該男子已一早被告知無法自行選擇早餐座位,未如願後憤而動粗。

關起來嗨!英國上班族期待這事 專挑暴雪來最高酒吧「受困」

通常一個地方發布氣候惡劣的警報後,民眾都會自覺避開以防萬一,不過英國一間酒吧成為「受困勝地」,當地發布大雪預報後反而成為酒客趨之若鶩的熱門景點。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