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逐漸惡化…日本公民在陸遇襲引擔憂 分析人士:陸炒作厭日情緒導致
加藤健(Ken Kato)在東京經營殯葬業務,其銷售的部分產品及組件來自中國,但他無意前往中國與合作夥伴會面。他表示,對於日本人來說,去中國實在是太危險了。
加藤健對德國之聲表示:「我們是一家小公司,但日本人做生意是這樣,即使是很小的公司,努力達成面對面交流也是很重要的。但前提是合作夥伴來日本,我會很樂意與他們見面,但我不會去中國,我也不會要求我的員工去。不值得冒這個險。」
多名日本人在中國遭遇暴力襲擊後,加上東京和北京之間逐漸惡化的外交關係,越來越多日本人不願意前往中國。
2023年3月,大型制藥商安斯泰來制藥(Astellas Pharma Inc)的一名日本員工在北京被拘留,直到今年8月才因間諜罪被起訴。該男子所屬公司和日本政府強烈抗議其被捕,堅稱他不是間諜。
三個月內發生兩起襲擊
6月24日,一名中國男子在蘇州持刀襲擊了一名日本女性及其3歲的兒子,當時母子二人正在等送孩子去日本學校的校車。遭襲母子二人受輕傷,但校車引導員胡友平在阻攔嫌犯行凶時被殺害。
僅不到三個月,9月18日,另一名10歲日本男孩在深圳上學途中遭到一名持刀中國男子的襲擊,傷重不治,再次引發日本國內的憤怒。
兩起襲擊案發生後,日本公司為其外派員工提供回國機會。日本駐北京大使館及當地領事館建議日本公民采取額外的安全措施以確保自身安全。於此同時,東京敦促北京採取行動。
9月23日,深圳日本男孩遇襲身亡5日後,時任日本外務大臣上川陽子(Yoko Kamikawa)在聯合國大會期間會見了中國外長王毅,要求中國解釋行凶者動機,並確保不會再有日本人成為被攻擊目標。
對許多日本人來說,中國對此事件的回應不夠充分。中國官員表示會對此事進行適當調查,同時強調日本不應將該事件「政治化」。
在6月發生的另一起襲擊事件中,四名美國學者在參觀吉林省一個公園時遭持刀者襲擊,嚴重受傷。但中國官員堅稱,這些襲擊事件是「相互孤立的」。
日本媒體報導指出,深圳日本男孩遇害事件發生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93周年當天。「九一八事變」是由日本帝國軍隊在中國東北滿洲地區策劃的一場偽裝襲擊,日本以此作為入侵並吞並該地區的借口。
批評者指出,中國通過教材向學生灌輸和培養對日本的不信任和厭惡情緒,並稱,媒體上不斷出現反日宣傳內容。
北京是否在推動反日宣傳?
鑑於教育部和媒體都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嚴格控制,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對日本人的襲擊是北京宣傳反日言論的直接結果。
東京早稻田大學(Waseda University)政治與國際關係教授重村智計(Toshimitsu Shigemura)表示:「很明顯,中國年輕人在學校被灌輸了非常反日的教育,近年來這一現象愈加明顯。」
他對德國之聲說:「過去的反日情緒沒有現在這麼激進,過去曾有中國領導人呼籲與日本建立更緊密的關係,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對立的關係。」然而,習近平領導的中國政府利用反日情緒來鞏固和強化其對中國社會的控制,尤其是在國內面臨諸如經濟危機以及年輕人高失業率等問題的挑戰時。
媒體對襲擊事件的報導也讓一些日本人重新考慮前往中國度假的計劃。
中國國家旅游局東京辦事處市場推廣經理山田亞美(Ami Yamada)表示,她希望入境中國的日本游客人數能盡快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她對德國之聲表示:「我們正努力改變中國的任何負面形象。你會發現,那些去過一次中國的人往往願意再去一次。」
但她也承認,自深圳日本男孩遇害以及其他暴力事件的報導出現後,她的工作變得越來越困難。
一些人指責日本政府在保護日本公民方面做得不夠。日本立憲民主黨議員松原仁(Hitoshi Matsubara)於10月4日,就為何未對前往中國旅行的日本游客發布更高級別警告向日本國會提交了一份質詢。
日本:前往中國旅游警告等級為零
松原指出,日本政府對赴中國旅行的安全警告級別為零。相較之下,美國國務院在四級警告系統中將赴中國旅行設置為三級,警告美國人應避免前往中國。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均將赴華安全風險等級設置為二級。
東京商人加藤認為,中國日益高漲的反日情緒從長遠看,將對自身造成傷害,願意在中國生活的外國人會越來越少,注重規避風險的公司則會逐漸將業務轉移至其他國家,比如東南亞國家。
加藤補充道:「中國政府正在做損害自己利益的事,但對許多日本人來說,最令人震驚的是,政府其實可以隨時阻止這種情況繼續發展。是中國的教育體系和大眾媒體讓中國人民對日本如此敵視,而眾所周知的是,中國政府有能力在社交媒體批評官方政策時隨時將其關閉。」
「如果中國政府真的想阻止針對日本以及日本人的負面社媒言論,他們是可以做到的。但他們沒有這麼做,這告訴我們,中國政府是在鼓勵這種攻擊和仇恨。」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