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神兵利器僅台美有!為何日軍工產業前高層看好 不只能看飛彈更是台日太空合作新選項

【文.劉煥彥】
日本對於台灣的一般印象,已經從原本的鼎泰豐小籠包及九份等美食觀光題材,進階至護國神山台積電。
在日本國家安全及軍工產業圈子的部分人士眼中,未來的台日關係,還有可能進一步擴展至太空領域的合作。
日方人士並提出,台日太空合作在火箭發射及衛星研發之外,我國耗費鉅資向美國購買、在新竹縣海拔2600多米的樂山建立之長程飛彈預警雷達,在偵測共軍彈道飛彈動向之外,其實還能掌握在太空的眾多人造衛星動態。
在現今衛星滿天飛,各國都要發展自家人造衛星的時代,台灣其實掌握了一大利器,可以幫助日本及全世界即時掌握太空交通,促進太空領域發展。
西山:台日太空合作面向廣 從衛星到火箭都有機會
現年77歲的日本財團法人「未來工程研究院」資深研究員西山淳一,本周應邀來台參加國家太空中心(TASA)主辦的台灣國際太空年會,並以「探索台日太空合作」為題發表專題演講。
西山淳一在半小時演講中指出,台灣與日本在太空領域的合作可能性,至少有五大項,第一是擴大現有學術界的研發合作,例如開發立方衛星(cubesat),以及福衛系列衛星傳回來的資料分析。
第二是人造衛星的開發及製造。
第三是發射服務,也就是利用日本國產的H2或H3火箭,把台灣的人造衛星打上太空。
第四是太空狀態掌握(space situation awareness,簡稱SSA)的資料分享。
第五是太空探測。
低軌衛星商機大爆發 各國更重視太空垃圾問題
對於第四項的SSA資料分享,西山淳一表示,隨著科技進步,人類打上太空的衛星數量快速增加,而像美國星鏈(Starlink)這類低軌通信衛星(LEO)星系更成為太空發展的顯學,這意味太空不僅愈來愈擁擠,原本就不容低估的太空垃圾(space debris)問題,只會更快惡化。
換句話說,各國愈來愈需要掌握太空交通,特別是太空垃圾的問題。
他說,「世界各國都認識到太空擁擠的問題,需要更能掌握太空垃圾的動向。國際太空站(ISS)有時候就必須得改變預定軌道,以降低撞到太空垃圾的機率。」
西山表示,其實早在2000年美國就有人提出學術論文(Space Surveillance and Early Warning Radars: Buried Treasure for the Information Grid)指出,可以利用美國空軍在美國本土、阿拉斯加及英國部署的多座鋪路爪(Pave Paws)彈道飛彈預警雷達,來偵測衛星動態,也是掌握太空垃圾動向的理想工具。
「鋪路爪雷達當初設計,就是要偵測(敵人攻擊美國的)洲際彈道飛彈(ICBM)的。20多年前沒有什麼關心太空垃圾,但現在美國國防部怎麼看這件事,我是不清楚,我是從公開文獻看到有這個可能性。」
「或許這十幾年已經有人看到這點,甚至真正發展為實用,這我就不知道了。」
若根據美國新成立的太空軍(Space Force)官網,現在由太空軍管理的鋪路爪雷達網,不僅可以偵測彈道飛彈,還能監視太空、追蹤衛星動態。
樂山雷達站2013年啟用 中共、北韓試射飛彈都能抓到
鋪路爪雷達的體積龐大,高度有好幾層樓,在新竹樂山的雷達站是2013年正式啟用,偵測範圍遠達3000~5000公里,但是否跟美軍使用的鋪路爪雷達一樣,可以偵測衛星動態,外界不得而知。
西山淳一在演講中提到,「樂山雖然是軍用雷達,用來偵測飛彈,但也可以用來偵測太空垃圾,有學術上或產業上的價值」。
「我知道這要跟(我國)國防部,甚至可能要跟美國談,是不會容易,但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值得一試。」
西山多年服務三菱重工 曾參與多項飛彈研發及防禦系統研究
西山淳一曾經多年服務日本最重要的軍工企業三菱重工,2011年退休前是做到三菱重工航太事業部副總經理,因此他的談話不無參考價值。
根據這次台灣國際太空年會官網,西山1971年獲得北海道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後,就加入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MHI)。
重要的是,他曾參與飛彈系統開發(空對空飛彈),SAM-X研究,美國愛國者防空飛彈系統引進日本,以及西太平洋TMD(戰區飛彈防禦)架構研究和BMD(彈道飛彈防禦)計畫等。
1998年,西山淳一成為三菱重工飛機和特種車輛總部導引武器系統部門的總經理,後來升任航太總部副總經理,然後擔任高級顧問。
本文授權自今周刊,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
小叔小姑袖手旁觀...一個媳婦的不解:只是因為住一起,所以老公死後扶養公婆就是我的義務?
為何台積電在台灣一年蓋一座廠,去日本也可以一年蓋一座?半導體大老:台積「兩大優勢」讓日本人好吃驚
別人準備退休的年紀,50歲她卻拋下家人獨自出國去工作...Google公關總監:活到這把年紀才更該去圓夢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謝謝】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