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逮捕令增添習普會變數 習近平「如走鋼索」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日將至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與普亭總統會晤,在這一消息公布後僅數小時,國際刑事法院(ICC)下令逮捕普亭,讓這次訪問的成果出現變數。
據美聯社和路透報導,中國在公布對烏克蘭危機的12點和平倡議後,更震動世界地成功斡旋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重建外交關係,愈來愈讓美國警惕北京為了更有力維護自身利益而進一步介入國際事務。
拜登政府認為,由於普亭涉嫌犯下戰爭罪,中國希望成為俄烏調停人,反有可能受到更嚴厲的批評,中國迄今仍未對逮捕令置評。
儘管國際刑事法院對普亭的逮捕令,短期內對習普會或中方的立場不會有重大影響,加上中、俄、美、烏等都非國際刑事法院參與國,根本難以執行,然而這一逮捕令在輿論上不利中俄,普亭的國際地位有可能受損,即使會談有任何成果都會受質疑。
早在國際法院發出逮捕令前,已有不少分析認為習近平這次訪俄,凸顯了在外交上走鋼索,難以獲得認同。
基輔新地緣政治研究網絡(New Geopolitics Research Network)負責人波爾達(Yurii Poita)警告,不要掉進習普會的陷阱,因為目前俄烏任何和談都不會是以和平為導向,中方沒有明確區分誰是侵略者及受害者,將影響其客觀性。牛津大學俄羅斯問題專家拉馬尼(Samuel Ramani)也說,中國當然希望看起來是客觀公正,但實際上完全不是。
烏克蘭分析家布蒂爾斯卡(Nataliia Butyrska) 認為,習近平這次訪問與其說是希望和平,不如說是他希望在任何解決方案中凸顯自己的作用。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加布耶夫(Alexander Gabuev)說,中國的和平計畫是用來反擊西方對其支持俄羅斯的批評,它製造出來的效果是中國的和平計畫,本有機會讓雙方坐下來,然而卻被敵對的西方扼殺了。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研究員斯莫爾(Andrew Small)指出,中國的外交動作愈來愈明顯,然而並沒有真正轉化成解決問題的動力,例如向俄羅斯施加壓力。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