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不怕一位難求!讚台鐵1服務讓他置身國外等級 網驚:好有人性

獨裁統治眾所周知 當年德國是否能阻止希特勒上台?

20世紀30年代初,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看起來似乎並不太可能奪取政權。圖/德國之聲中文網
20世紀30年代初,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看起來似乎並不太可能奪取政權。圖/德國之聲中文網

20世紀30年代初,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看起來似乎並不太可能奪取政權。

1932年秋天,隨著受大蕭條影響的經濟開始好轉,納粹黨的支持率也在下降。在1932年11月的德國聯邦選舉中,希特勒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贏得了最多的選票,但未能獲得絕對多數,這意味著希特勒不得不在持續的政治僵局中組建一個執政聯盟。值得一提的是,那次選舉是納粹奪取政權前最後一次自由和公平的投票。

據德裔以色列歷史學家、作家、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現代史榮譽教授迪納(Dan Diner)說,當時認為希特勒會在1933年1月30日登上總理寶座的人並不多。

希特勒獨裁統治的結果眾所周知。希特勒的破壞性戰爭導致全世界6000萬人死亡,600萬猶太人在大屠殺中喪生,同樣遇害的還有幾百萬辛提人、羅姆人、殘疾人和同性戀者。

「奪取政權」其實是「移交政權」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迪納教授說,1932年秋天,納粹黨「處於下行中,經濟處於上行中」。「恰恰是在這個時候,希特勒被任命為總理。這真的不應該發生」,他說。

但這確實發生了,剩下的就是歷史了。正如迪納所指出的,1933年1月30日後來成為20世紀德國歷史上最關鍵的時間點之一。

在德語中,1月30日被標記為 「Machtergreifung」,也就是「奪取權力」。然而權力不是由希特勒奪取的,而是在時任總統保羅·馮·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總理時交給他的。

本來,年邁的保保羅·馮·興登堡一直抵制希特勒,在1932年的投票結果出來後仍拒絕授予希特勒總理職位。

希特勒最後被任命為總理是暗箱操作和政治陰謀的結果,許多人都扮演了陰險的角色。其中就包括德國民族主義保守派政治家馮·帕彭(Franz von Papen),他不得不在1932年11月辭去總理的職務,希望憑借希特勒東山再起。帕彭勸說馮·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總理,這樣帕彭自己就可以成為副總理。這些民族主義保守主義的政治精英以為,他們可以控制希特勒,將其當作「工具人」,但這個計劃顯然適得其反。

英國歷史學家克肖(Ian Kershaw)認為,希特勒並不是德國從貴族制向民主制轉變過程中的必然結果,但他也不是「一個意外」。

在大蕭條時期,民族主義保守主義的政客不自知地成為了希特勒崛起的設計師,這發生在他們破壞民主制度和社會主義威脅以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之時。

歷史學家克肖說,雖然這些德國政客們樂見專制統治,但他們嚴重低估了希特勒的野心,也低估了希特勒將一戰失敗的民族恥辱轉化為二戰炮火的能力。

德國歷史本可以不同

「那些沒有走的路。或者:本可以不同」(Roads not Taken. Or: It could have turned out differently),柏林德國歷史博物館的這一展覽重新評估了1933年1月30日以及其他改變德國、乃至世界歷史進程的日期。

這個展覽是基於德裔以色列歷史學家迪納的想法,是一次回溯之旅,思考從1848年到1989年裡14個決定性歷史時刻,如果事件輕微轉變可能會如何改變歷史、影響未來。

「這並不是要講述一個不同版本的歷史、一個反事實的歷史」,迪納說,「相反,這是要通過對另一種可能的歷史進程的透視,讓我們能夠更敏銳地觀察到真正發生的事件」。他說,通過使用「現實房間」的檔案圖像和「可能性房間」的藝術化場景來考慮不同的歷史可能性,展覽使參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所發生的真實情況。

例如,1989年11月9日推倒柏林牆的和平革命被視為「幸運」,因為那之前幾個月,東德政權還在贊成中國對天安門廣場抗議活動的殘酷鎮壓。

再例如,展覽也思考了1944年對希特勒的暗殺行動是如何失敗的。

民主制度在希特勒上台前已經崩潰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掌權是一個關鍵時間點,因為那時尚未有千萬生靈塗炭。這場展覽展示了,那些保守主義力量維護權力的努力,如何為希特勒釋放其「爆炸力」(迪納的說法) 鋪平了道路。

在魏瑪共和國後期的混亂中,總統馮·興登堡通過緊急法令進行統治,有時還解散議會,在他自己認為合適的時候任命和解雇總理--正如他對希特勒所做的那樣。

如果馮·興登堡沒有走這條路,希特勒可能就無法在1933年2月國會縱火案後制定自己的總統令(要求馮·興登堡簽署),通過這一總統令,希特勒中止了《魏瑪憲法》中規定的民主權利,將全部權力握在手中。

「最大的問題是,保障民主的機構崩潰了」,迪納說。

那麼今天我們應該從中吸取什麼教訓?迪納的答案很簡單,卻很有意義:「你要從中學會尊重(保障民主的)機構」。

另外,也要保持警惕。1933年1月30日晚,納粹武裝力量率領火炬遊行隊伍穿過柏林街道、前往勃蘭登堡門時,大多數人沒有注意到正在開始的災難。即使在新聞界,也很少有人察覺到危險。

人們沒有注意到任何警告,歷史沒能走上不同的路。然而,這一切本可以如此不同。

「那些沒有走的路」(Roads not Taken)在柏林的德國歷史博物館的展覽將延續至2024年11月24日。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本文章由德國之聲授權提供】

希特勒 納粹

相關新聞

厄多安連任土總統 國內挑戰仍多

土耳其廿八日舉行總統大選第二輪決選,現任總統厄多安以約百分之五十二得票率,擊敗獲得約百分之四十八選票的在野對手基里達歐魯...

防共軍 日辦大規模實彈演習

陸上自衛隊廿七日在靜岡縣御殿場市「東富士演習場」,舉行日本國內最大規模的實彈射擊訓練「富士綜合火力演習」(綜火演),循例...

日本長野兩警察來不及下車便遇害 公安:嫌犯合法擁槍

日本長野發生駭人的殺人案,31歲的議長長子青木正憲持刀與獵槍殺害4人,目擊者說,嫌犯朝警車開兩槍,兩名員警還來不及下車就...

陸駭客攻關島通訊 恐意在台灣

美國微軟和情報共享組織「五眼聯盟」成員國廿四日示警,中國大陸駭客鎖定攻擊關島和美國其他地方的關鍵通訊設施,憂心這波攻擊會...

日本長野槍擊殺警案釀3死1傷 凶嫌躲民宅與警持續僵持

日本長野縣中野市內今天傍晚發生一起男子持獵槍槍擊事件,造成2員警和1女子死亡。行凶男子逃離事發現場後躲入民宅,目前仍然與...

美中關係「解凍」? 雙邊會晤日增

經過接連幾個月的口水戰,美中關係步入新的階段,這可能決定這兩個大國能否恢復今年早些時候因為一個中國氣球而脫軌的高層交流。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