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保守黨魁3強出爐 前財相蘇納克缺黨員挺

英國保守黨黨魁之爭,19日舉行第4輪投票,投票結果4名候選人中的前平等事務大臣貝諾克得票最少遭到淘汰,依得票數排名依序是前財相蘇納克(118票)、國際貿易副大臣摩丹特(92票)、外交大臣特拉斯(86票)、以及貝諾克(59票)。最後3強將於20日再度交鋒,爭取最後2個名額。
值得注意的是,民調機構「輿觀」最新民調顯示,前三輪票數都領先的蘇納克,在一般黨員間的支持度持續落後其他候選人,無論最後遇上哪位對手都會敗北,不排除無法「笑到最後」。最後決選將由黨員投票,變數更大。
在這項有725名黨員參與的民調,若在蘇納克和摩丹特之間二選一,蘇納克、摩丹特將分別獲37%和51%黨員支持,蘇納克落後摩丹特14個百分點。若蘇納克和特拉斯二擇一,蘇納克、特拉斯將分別獲35%和54%黨員支持,蘇納克落後特拉斯19個百分點。
英國兩大政黨保守黨和工黨都曾數度變更黨魁選舉規定。以保守黨為例,1965年以前黨魁是由國會議員協商產生,1965年以後則是國會議員投票決定,1998年時任黨魁赫格(William Hague)推行改革,賦予黨員最終決定由誰出任黨魁的權利。不過,實務上,就算黨員選出新黨魁,黨籍國會議員依然能透過不信任投票等機制,「在適當時機」將黨魁趕下台。
若政黨是經由贏得大選取得執政權力,由黨魁出任首相在內閣制國家合情合理,但若是「補選」,則由僅占全國人口一小部分的黨員決定誰是執政黨新黨魁、也就是國家的新首相,其民意代表性是否足夠,近日再次引發討論。
英國當地時間18日,強生政府在國會不信任投票中過關,強生將繼續留任英國首相至今年9月。當天經過約5小時的辯論,強生政府以349票支持對238票反對,贏得國會支持。
強生當天參與辯論時說,在自己的領導下,英國政府克服了「數個世紀以來規模空前的逆境」。強生還聲稱反對黨工黨黨首施凱爾與「深層政府」勾結,試圖讓英國重回歐盟。施凱爾則反譏,政府現在不應被一個「深陷醜聞的報復性強占者控制」。
保守黨黨魁選舉最終結果預計於今年9月5日宣布,屆時將揭曉新任保守黨黨魁及英國首相人選。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