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探抗戰史 揭日襲珍珠港真相
戰爭能讓人學到什麼?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認為,從中日戰爭的歷史殷鑑就可了解,日本當年侵華是為了防蘇聯,但其中有許多誤判;如果台灣對兩岸不了解,對岸情勢有誤判,甚至輕忽中國大陸對「一個中國」的決心,恐將讓台灣陷入覆亡的危機。
歷經七年籌備,郭岱君主編《重探抗戰史(二):抗日戰爭與世界大戰合流1938.11-1945.08》近日出版,由台、美、中、日四地學者,以國際視野、最新史料多元角度,探討近代史轉捩點,公開不爲人知的中日戰爭內幕。郭岱君希望以史為鑑,在中美貿易戰、烏克蘭戰爭、兩岸關係發生明顯轉折的今天,以「重探抗戰史」為未來尋找和平的可能。
重探抗戰史一書揭開戰爭中的未明真相,其中一項新發現在於日軍在深陷中國戰場逾四年後,為何還要「蛇吞象」偷襲珍珠港、菲律賓等地,掀起太平洋戰爭?
郭岱君說,日本陸軍和海軍都有資源短缺問題,戰略所需石油、鋼鐵等在中國戰場三年多後快耗盡,必須尋求其他資源以維持長期戰爭。一九四○年六月,德國在歐戰節節勝利,法國投降、英國告急,英法荷無力保護在東南亞的殖民地,日本趁機占領英法荷殖民地,爭奪能源資源。
郭岱君分析,日本去東南亞,只有兩條路線可走,一是走水路,另是穿過中國大陸,斜線往西南走陸路。然而,由於日本與中國軍隊交戰多年一直無法打通西南走道,只能改走太平洋海路。雖然日本從來不想得罪美國,但南進的野心毫無疑問地得罪了美國。美國對日本的禁運使得日本軍工業惡化,又再反過來加劇日本南進之需。郭岱君表示,日本因此進退兩難。
在這情況,日本發現自己處於「不戰,日本必敗;戰,或許還有一線生機」的局面。郭岱君說,日本只能先發制人、占得先機以換取勝利。當時日本希望可拿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以贏取與美國談判的籌碼。
資深媒體人黃年評論本書:「其實,中國抗日,原本就是一個勝利又失敗的悖論。一是戰爭本身其實是敗仗多,最後卻贏得勝利。二是這個罕見的勝利,卻因中國內戰而未取得它應得的評價,在兩岸的歷史話語權上可謂失敗。如今,這部書的『義/事/文』為這場戰爭作了更接近真相的書寫。」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