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test
0:00 /
0:00
親俄挨轟 梅克爾只是「傳承者」
將「綏靖姑息」俄國的大帽子扣在德國前總理梅克爾頭上,其實忽略了從兩德分裂的西德時期到統一後的德國,歷任政府的俄國政策具有一致性。主要轉折點出現在西德社民黨籍前總理布蘭特(Willy Brandt)1969年在擔任外長時提出的「東方政策」(Ostpolitik),實現與包括東德在內的東歐國家關係正常化。
這項招致保守派嚴厲批評的政策,使西德立場出現明確改變。之後繼任的西德總理,乃至於德國統一後的總理,皆奉行「建設性合作」外交。
比起批評梅克爾討好俄國,有些人更認為前一任總理施洛德(Gerhard Schröder)埋下俄烏戰爭的導火線。施洛德和普亭私交甚篤,卸任後在多個俄國能源及天然氣公司擔任重要職位。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上月宣布提名施洛德加入監事會,令德國輿論譁然,施洛德隨即澄清他已拒絕提名。
2005年卸任前數周,施洛德簽署價值100億歐元的「北溪二號」天然氣管線工程案。這條管線對於供應德國天然氣相當重要,梅克爾也支持。工程完工之際卻爆發俄烏戰爭,現任德國總理蕭茲也宣布無限期暫停北溪二號計畫。
梅克爾出身東德,普亭也當過國安局駐東德的情報官,兩人都會說俄語和德語,根本不用翻譯,這使得兩人每次交頭接耳,都會引人側目。正是基於對普亭的認識,梅克爾認為同意烏克蘭加入北約勢必引起俄國動武,2008年北約峰會同樣持反對意見的法國總統沙克吉,也知道這點,不惜跟當時的美國總統布希唱反調。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