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魯曼:別聽大企業的政策建言 經濟學家較可信

經濟學家評估,德國禁運俄羅斯天然氣「棘手但可行」,不至於導致經濟災難。然而,德國政治人物不予採信,反而相信企業家所謂「沒俄國天然氣活不下去」的說辭,還抨擊經濟學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批評,這麼做實在「愚蠢」。
克魯曼在紐約時報專欄撰文直言:絕對不要相信大企業提出的政策建言。因為他們難免以自己的利益作出發點,在評估政府政策產生的經濟影響可不可能傷害公司的財務表現時,如何能信賴他們會做出誠實、可靠的評估?
這或許與許多人直覺的認知相反。他們的看法是:企業主管經營公司,天天都在處理商務問題,累積豐富的實務經驗,當然比智庫裡的蛋頭學者更了解實際經濟現況。不是嗎?
克魯曼舉兩個理由,說明這種推論為什麼謬誤:
一,企業家在評估影響自身利益的政策議題時,往往有強烈動機鼓吹對自己有利的事,同時拋出嚇人的數字要大眾別插手干擾他們做生意,而不是提供實實在在的評估。懷疑正直誠實的商業領袖會做這種事嗎?別忘了,德國汽車產業的「柴油門」(Dieselgate)——汽車排廢數據造假大醜聞。
二,企業主管對事業此時如何運作,的確知之甚詳;但較少理由相信,他們也十分明瞭事情可以有哪些不同的做法——在面臨情況劇變時,可以做什麼樣的調整和創新來應變。好比金融海嘯時發生的情況:華爾街人士絕對比學術界人士更能猜測每天的市況,但一旦危機爆發,熟悉經濟史的經濟學家,往往比沉浸於日常交易的他們,更能以綜觀全局的視野掌握局勢。
克魯曼說,這道理不僅可用來說明,為何德國對俄軍侵烏暴行的反應既懦弱又不智,也適用於更重要的政策:抑制氣候變遷。商界領袖及聽信其說法的政治人物口口聲聲說,抗氣候變遷行動得付出高得承受不起的經濟代價。別聽信他們的片面之辭。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