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臉書放大仇恨訊息賺廣告費 吹哨者今國會作證

臉書(Facebook)「吹哨者」(whistleblower)身份曝光,曾任臉書經理的數據科學家法蘭西絲‧郝根(Frances Haugen)接受3日播出的新聞節目「60分鐘」(60 Minutes)訪問時說,每當面臨公共利益與公司營利之間的衝突時,身為社群媒體巨擘的臉書總是選擇保護公司利益。
郝根先前以匿名方式向聯邦主管機關提出檢舉,指控臉書內部研究結果顯示,臉書的運作模式確實讓仇恨與不實訊息得以放大。
郝根是在2019年加入臉書,先前曾在谷歌(Google)、Pinterest等企業服務。她在節目中說,由於有朋友深信網路陰謀論導致友誼破裂,因此向臉書要求前往專門打擊不實訊息的部門工作。
她說:「臉書一而再、再而三顯示,他們選擇的是利潤,而非安全。」
郝根5日將在國會作證,她說,希望出面公開身分,能促使政府訂定規範臉書行為的相關條款。
郝根指出,拜登在2020年總統大選擊敗川普之後,臉書原有防止不實訊息散布的機制,卻在時機未成熟之際就予以關閉,如此決定助長釀成死傷的1月6日國會暴動發生。
她說,臉書原本設有公民廉正(civic integrity)事務部門,但後來遭到解散。她說,原本工作內容必須與公民廉正部門接洽,但部門遭到解散卻讓她頓悟不能信賴臉書。
她說:「我不相信他們真的願意投注所須資源,讓臉書不要淪落於成為危險園地。」
郝根指出,臉書問題出在計算哪些訊息會出現在使用者最新動態推播的演算法,以及帶有仇恨內容的訊息是否獲得偏袒。她表示,臉書表面上看來是讓民眾得以更加凝聚的平台,但在2018年推出一次規定改變,卻讓帶有分化意味及仇恨意圖的內容得到更廣泛的推播。
美聯社報導分析,新演算法雖然讓更多帶有敵意的訊息出現在臉書動態,卻讓臉書找到吸引用戶的法寶,進而讓臉書能夠賣出更多數位廣告欄位,這些廣告是臉書整體廣告收入的主力項目。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