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黨團力推法庭直播 司法院憂助長民粹式審判

民眾黨立法院黨團提出「法院組織法」草案,推動法庭直播,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今天開公聽會討論。司法院書面報告指出,恐助長民粹式審判、被告遭標籤化違反無罪推定原則,而參考日本、德國及法國等均未公開直播,因此現階段無法贊同法庭活動公開播送,並對倉促立法表達深切憂慮。
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捲入京華城案遭法院羈押至今,民眾黨團近日推出「法院組織法」修正案,主張重大矚目的個案,在特定條件下可進行法庭直播,此案一出遭法界熱議。此案已在5月23日逕付二讀,立法院司委會今天召開公聽會討論。
司法院書面報告指出,法庭活動公開播送並非司法公開透明的唯一手段,也不是主要方式,參考與台灣司法制度相近的日本、德國及法國等國,均未開放審理過程公開播送,美國聯邦法院對刑事案件仍一律禁止公開播送,也未有人指這些國家司法欠缺公開透明。
而法庭活動採公開直播,會造成什麼影響?司法院書面報告指,將有礙真實發現、助長民粹式審判,也徒增程序紛爭而延滯訴訟;另外在訴訟參與者基本權上,也會侵害人民法庭近用權且有違平等原則、過度侵害人格權之疑慮,且被告恐遭標籤化導致損害難以恢復,違反無罪推定原則。
司法院指出,法庭活動公開播送議題已經討論多年,最近是於2017年的司改國是會議。司法院密集委託學者研究後,考量開放事實審公播爭議過大,無法形成利大於弊的共識,尤其對於妨害司法公正審判的疑慮難以消除,故未貿然採行。
司法院指出,訴訟程序主要參與者「院檢辯」幾乎一致採取反對立場,而捍衛權利的兒少及婦女團體也齊聲反對,法律專家學者、鑑定人團體、司法改革團體也都表達反對,這些來自10多個團體的聲音,司法院必須加以重視,
司法院表示,美國聯邦法院在1988年開始研議法庭活動公開播送,經過長期試辦,認為弊大於利且無法形成共識,目前聯邦法院刑事案件仍全面禁止法庭活動公開播送。司法院基於維護公正審判、確保每名訴訟參與人的權益,「現階段無法贊同法庭活動公開播送,並對倉促立法表達深切憂慮」。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