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中職/再見失誤!徐若熙8.2局生涯最長好投贏不了 悍將終止7連敗

致命打擊!印度航空787夢幻客機首次墜毀 波音緊急連發2聲明

獨/政二代涉吸金上億現身機場想潛逃 檢緊急核發拘票…警正追查下落

司法院:現階段不贊同法庭活動公開播送 盼暫緩修法

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今天舉行公聽會,討論透過立法採行法庭活動公開播送的必要性等議題。司法院表示,基於維護公正審判、確保訴訟參與人權益,現階段無法贊同法庭活動公開播送,並對倉促立法表達深切憂慮,建請立法院暫緩審議相關修法提案。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等多個民間團體9日表示,台灣民眾黨立法院黨團將攸關法庭直播的法院組織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逕付二讀,雖然法庭公開播送固有助於強化司法公開透明,但考量這次修法程序草率、立法品質欠周詳等情況下,呼籲暫緩審議。

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今天舉行法院組織法有關司法公開透明修正立法的探討公聽會,討論提綱包括,關於死刑判決評議簿保存期限修正立法的探討、司法公開透明相關立法修正立法的探討,例如立法採行法庭活動公開播送的必要性等議題。

司法院所提書面報告表示,目前現行法上,已有足以達到監督司法審判的各項有效機制,符合法治國公開透明審理的要求。法庭活動公開播送並非司法公開透明的唯一手段,也不是主要方式,參考與台灣司法制度相近的日本、德國及法國等國,均未開放審理過程公開播送,美國聯邦法院對刑事案件仍一律禁止公開播送,但從未有指摘這些國家的司法欠缺公開透明。

至於採行法庭活動公開播送,對訴訟的公平審判及真實發現會產生何種影響,司法院認為,這將有礙真實發現、助長民粹式審判,也徒增程序紛爭而延滯訴訟。

作為法院組織法主責機關的司法院說,法庭活動公開播送議題已經討論多年,最近是於2017年的司改國是會議分組決議由司法院針對事實審研議法庭直播的範圍與條件。

司法院表示,自2017年至2018年間,密集展開委託學者進行專題研究及召開公聽會、組成法規諮詢會議,成員涵蓋審檢辯及專家學者等焦點團體,經廣泛並深入研議後,考量開放事實審公播爭議過大,各方無法形成利大於弊的共識,尤其對於妨害司法公正審判的疑慮難以消除,故未貿然採行。

司法院指出,時至今日,此議題仍舊無法形成共識,尤其是作為訴訟程序主要參與者的「院檢辯」幾乎一致採取反對立場,法律專家學者、鑑定人團體、司法改革團體也表達反對、暫緩研議或保留的立場。

司法院表示,美國聯邦法院在1988年起就開始研議法庭活動公開播送,經過長期試辦,認為弊大於利且無法形成共識,目前聯邦法院刑事案件仍全面禁止法庭活動公開播送,司法院基於維護公正審判、確保每名訴訟參與人的權益,並基於上述理由,現階段無法贊同法庭活動公開播送,並對倉促立法表達深切憂慮。

美國 立法院 司法院

延伸閱讀

避被告趁裁判確定前逃匿 研討引進「保全羈押」制度

立法院通過「軍人待遇條例」義務役薪資達最低基本工資

藍成功替軍人加薪 沈伯洋指犯了3錯誤:有夠不適格

法庭直播即將通過...司法院「靜音」未表態 還提前換掉主管單位首長

相關新聞

史哲最快明天就任高鐵董事長 鄭光遠下周一正式接掌台鐵

交通部昨正式宣布雙鐵人事異動案,行政院政委史哲接任台灣高鐵董事長,原董座鄭光遠轉任台鐵董事長。據了解,航發會今已完成改派...

霸凌下屬又濫用就安基金買禮盒 監察院通過彈劾謝宜容

勞發署北分署前分署長謝宜容霸凌基層公務員案引眾怒,監察員今通過多位監委提案彈劾前署長蔡孟良及謝宜容。監察院指出,謝涉職場...

邀在野共商國是?總統府:國安簡報靜候藍白回應再說明

國民黨、民眾黨今天接獲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致電,民眾黨表示,賴清德總統18日上午9時邀黨主席黃國昌及秘書長周榆修「共商國是...

立院媒體議價公聽會 數發部、NCC支持新聞有價

Google、Meta等跨國平台長期免費使用新聞內容,未合理分潤給在地新聞產業,引發討論。立法院交通委員會今天上午舉行媒...

脫水、低血壓「熱也不開冷氣」 陳佩琪體驗柯文哲關押環境

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涉京華城案收押至今,其妻子陳佩琪表示,先生不能回家的日子已超過九個月,上周她的血壓直直落,出現脫水、低...

不滿「三等親條款」批賴清德超蠢 簡舒培今三點聲明澄清

身兼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總統日前要求綠營民代不得任用配偶及三親等擔任公費助理,引發黨內不滿。更有媒體報導,議員簡舒培不滿此...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