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新聞眼/兒少屢遭撞 開車族道安再教育

政府近年極力洗刷「行人地獄」惡名,但桃園市行人死亡數依舊居高不下,還屢傳兒少過馬路遭撞、多達10車不禮讓離譜事件,「馬路如虎口」危險場景不斷上演。市府應有結構性檢討、政策宣示,莫讓行人、兒少通學安全流於口號。
桃園市人口穩定攀升近235萬,汽機車數量也連年成長達227萬多輛,幾乎平均1人1車,凸顯桃園公共運輸不比雙北發達;多數民眾仍習慣騎車、開車,但道路狹窄擁擠,還有多處捷運、汙水下水道工區,在在加劇人車衝突風險。
警察局、交通局面對道安棘手挑戰,首要鎖定行人、兒少通學安全,並強調工程改善、科技監控與政策宣導三方並進,方向雖正確,但關鍵仍在執行力不符民眾期待。不少危險路口總是等到發生死傷車禍後,才急忙會勘改善,已無法挽回寶貴性命。
交通改善不能是被動地亡羊補牢,也不能因交通事故數據下降就鬆懈。除了務實分析事故數據,針對事故熱區訂定有效取締策略,適時導入科技執法取代警力開單,工程改善也要分風險等級執行,善盡地方溝通「堅持做對的事」,不受部分民意干擾卡關。
不可諱言,許多交通事故肇因駕駛人違規、便宜行事,尤其行人地獄多出現斑馬線視線盲區,政府近年為此加重「車不讓人」罰則。孰料桃園日前卻發生學童舉手過馬路,竟多達10車不禮讓的事件,顯然仍有許多駕駛不當一回事。
孩子已勇敢舉手,大人卻接連無視呼嘯而過,不僅是駕訓制度徹底失敗,也為道安教育宣導打了不及格分數。桃園號稱是兒童城市,除了事後重罰、增設行人按鈕號誌,也應加強成人道安教育,並串連學校、社區等力量,宣示守護兒少決心。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