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興誠稱清華大學舔共 清大老師:扁時期開啟學術交流

全台大罷免來襲,罷免藍委的主要領銜人曹興誠日前因捐款清華大學爭議,數度躍上媒體版面,也指清大前校長陳力俊「親中舔共」。清大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今日表示,清大開啟兩岸學術交流始自2001年前總統陳水扁時期,不入流政客愈來愈多。
何志勇說,國際局勢變化快速,反觀民進黨專注對在野黨進行無差別的大罷免,不僅內耗台灣,也讓台灣與世界新秩序嚴重脫鉤,錯失應變先機。
何志勇表示,為了大罷免,綠營的領銜人不惜將新竹的清華大學「抹紅」,甚至大言不慚,以「親中舔共」形容任內推動兩岸學術交流的前校長陳力俊。清大是國內頂大之一,陳校長對於清大的貢獻,有目共睹。
何志勇批,台灣政客為了自身利益,下意識為對手貼標籤,選民已習以為常,這次拉清大下水,實在太不厚道。大學,是養成全人教育,培養世界公民之所在。豈能成為政治鬥爭的標的?
何志勇說明,兩岸大專院校進行學術交流,清大不是唯一,台灣所有的國立大學,都這樣做。但他敢說,清大最有資格。
何志勇進一步提到,清大是清廷用八國聯軍庚子賠款中美國溢收歸還中國的錢所設立,1911年設立之初,名為「清華學堂」,目的是派遣中國學生留美學習。1912年,民國成立,改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國民政府北伐成功,正式定名為「國立清華大學」 。
何志勇表示,美國與清廷以庚子賠款的本息,共同成立「清華大學基金」,1924年,中華民國與美國政府協議,設立「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來代管基金。兩岸分治後,這筆基金由時任校長梅貽琦帶到台灣,讓清大在新竹復校,迄今用於校務發展。清大的歷史,就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
何志勇說,清大前校長劉兆玄在卸任閣揆後,2010年曾在北京清華留下名言,「一筆寫不出兩個清華」,正是反映出清大所代表的歷史脈絡。
何志勇表示,至於陳力俊校長任內(2010年至2014年),2011年適逢清華百年校慶,進一步推動兩岸清華交流,天經地義。而且,當時國民黨主政,兩岸交流是台灣主流,陸客、陸生,隨處可見。當時根本無法想像,兩岸關係會在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後急轉直下。如今國人開始擔心,台灣成為下一個烏克蘭。
何志勇也說,更遑論清大早自2001年就開始推動兩岸學術交流,後來擴展出知名的「兩岸清華」、吳大猷等項目。2001年,是民進黨陳水扁總統主政。
何志勇指出,台灣民主化逾30年,無奈政治呈兩極化發展。不入流的政客愈來愈多,藉由「去脈絡化」來進行政治操作,已成為台灣政治的日常,但他們可能不曉得,「去脈絡化」只會將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利基,一一剷除,「直到有一天,我們的正當性與道德高度都不在了,至此才方休。」
何志勇總結,「台灣的競爭力也會不復存在。當我們手上沒牌了,那就會是川普口中的烏克蘭。」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