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興誠稱清華大學舔共 清大老師:扁時期開啟學術交流

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全台大罷免來襲,罷免藍委的主要領銜人曹興誠日前因捐款清華大學爭議,數度躍上媒體版面,也指清大前校長陳力俊「親中舔共」。清大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今日表示,清大開啟兩岸學術交流始自2001年前總統陳水扁時期,不入流政客愈來愈多。

何志勇說,國際局勢變化快速,反觀民進黨專注對在野黨進行無差別的大罷免,不僅內耗台灣,也讓台灣與世界新秩序嚴重脫鉤,錯失應變先機。

何志勇表示,為了大罷免,綠營的領銜人不惜將新竹的清華大學「抹紅」,甚至大言不慚,以「親中舔共」形容任內推動兩岸學術交流的前校長陳力俊。清大是國內頂大之一,陳校長對於清大的貢獻,有目共睹。

何志勇批,台灣政客為了自身利益,下意識為對手貼標籤,選民已習以為常,這次拉清大下水,實在太不厚道。大學,是養成全人教育,培養世界公民之所在。豈能成為政治鬥爭的標的?

何志勇說明,兩岸大專院校進行學術交流,清大不是唯一,台灣所有的國立大學,都這樣做。但他敢說,清大最有資格。

何志勇進一步提到,清大是清廷用八國聯軍庚子賠款中美國溢收歸還中國的錢所設立,1911年設立之初,名為「清華學堂」,目的是派遣中國學生留美學習。1912年,民國成立,改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國民政府北伐成功,正式定名為「國立清華大學」 。

何志勇表示,美國與清廷以庚子賠款的本息,共同成立「清華大學基金」,1924年,中華民國與美國政府協議,設立「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來代管基金。兩岸分治後,這筆基金由時任校長梅貽琦帶到台灣,讓清大在新竹復校,迄今用於校務發展。清大的歷史,就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

何志勇說,清大前校長劉兆玄在卸任閣揆後,2010年曾在北京清華留下名言,「一筆寫不出兩個清華」,正是反映出清大所代表的歷史脈絡。

何志勇表示,至於陳力俊校長任內(2010年至2014年),2011年適逢清華百年校慶,進一步推動兩岸清華交流,天經地義。而且,當時國民黨主政,兩岸交流是台灣主流,陸客、陸生,隨處可見。當時根本無法想像,兩岸關係會在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後急轉直下。如今國人開始擔心,台灣成為下一個烏克蘭。

何志勇也說,更遑論清大早自2001年就開始推動兩岸學術交流,後來擴展出知名的「兩岸清華」、吳大猷等項目。2001年,是民進黨陳水扁總統主政。

何志勇指出,台灣民主化逾30年,無奈政治呈兩極化發展。不入流的政客愈來愈多,藉由「去脈絡化」來進行政治操作,已成為台灣政治的日常,但他們可能不曉得,「去脈絡化」只會將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利基,一一剷除,「直到有一天,我們的正當性與道德高度都不在了,至此才方休。」

何志勇總結,「台灣的競爭力也會不復存在。當我們手上沒牌了,那就會是川普口中的烏克蘭。」

何志勇 清大 罷免

延伸閱讀

1500萬捐款有6版本 翁曉玲回擊:曹興誠沒捐款卻死不認錯

曹興誠1500萬捐款羅生門 清大校長今發校內信說明了

【重磅快評】從林智堅到曹興誠 綠營戰完台大戰清大

曹興誠捐清大1500萬陷羅生門 劉宏恩:盼清大人在法律上好好保護自己

相關新聞

神隱多日終現身 柯建銘京都「大休息」不忘「大成宮」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本月9日缺席立法院會及民進黨中常會,12日也缺席民進黨「向人民報告」新竹市場宣講活動,引發臆測...

京華城案涉貪延押 柯文哲等3人抗告遭高院駁回

台北地院審理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等人涉貪案,3月28日裁定柯、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台北市議員應曉薇、前柯辦主任李文宗自4月...

傳柯文哲水腎明動手術 民眾黨指北所沒說清狀況:儘速核准自費延醫

媒體報導,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今天第三度戒護就醫,預計明天進行手術。民眾黨說,透過北所新聞稿無從得知柯文哲實際身體狀況與就...

綠新北造勢引發藍綠互槓 江怡臻批卓榮泰造謠 質疑蘇巧慧默不作聲

民進黨昨在新北市板橋辦「人民是頭家」政策說明會壓軸場,行政院長卓榮泰大談中央臂助新北建設,但財劃法修法後,地方拿走中央3...

柯文哲身體不適!北所證實今晚戒護送醫 小草開心歡呼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今天下午赴台北看守所遞申請書,要幫柯文哲申請自費醫生,怒批「難道要把柯P關到死嗎?」看守所對面也聚集多位...

國民黨大陸部前主任挺反分裂法 邱垂正:回台會約談

台灣人士、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黃清賢公開表態支持中國大陸「反分裂國家法」,陸委會主委邱垂正今日表示,等黃回到台灣...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