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監院糾正寶林案錯失採樣黃金期 北市:業者惡意隱瞞重罰300萬

15縣市有感搖晃!花蓮19:55發生規模4.9極淺層地震 最大震度4級

新生暴增!竹科3000人移居頭份竹南 頭份國中連實驗室都沒了

賴、卓先後視察宜蘭布局2026? 執政資源挹注 藍:確實是場硬仗

賴清德總統(右)、行政院長卓榮泰(左)接連到訪宜蘭,外界視為布局2026,綠營地方人士認為不宜過度解讀。本報資料照
賴清德總統(右)、行政院長卓榮泰(左)接連到訪宜蘭,外界視為布局2026,綠營地方人士認為不宜過度解讀。本報資料照

賴清德總統上周六赴宜蘭視察災後損害,行政院長卓榮泰今天也到宜蘭視察建設工程,2周內府、院首腦接連造訪,外界認為布局2026動作明顯。地方人士不諱言,總統與閣揆視察的都是地方爭取已久的重大工程。藍營人士更認為,綠營大咖連續視察政績,在執政資源大力挹注下,2026「確實會是一場硬仗」。

卓榮泰今天赴宜蘭接連視察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蘭陽校區二期擴建工程、國道5號銜接蘇花改工程,表示未來台灣分成6大區域治理,北北基重視科技產業,花東偏向觀光慢活,他已決定宜蘭要「左右逢源」,既發展科技產業,也推動觀光經濟。

2024大選落幕時,綠營負責操盤宜蘭選務的現任政務委員陳金德就宣言,下一個目標是2026奪回宜蘭。觀諸今年綠營動向,賴清德總統到訪宜蘭3次、副總統蕭美琴1次、卓榮泰1次、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1次,被視為2026熱門人選的陳金德也公開視察數次。

宜蘭被視為綠營積極要奪回執政的目標,賴清德總統、卓揆接連兩個周末陸續到宜蘭視察,更引發關注。不過,綠營地方人士說,賴、卓連續兩周訪視宜蘭被過度解讀,幾次下鄉都沒有安排地方座談或閉門會議,目的相對單純。

綠營地方人士坦言,將這些視察看成「布局2026」,有些過度解讀。以卓揆的行程為例,這幾天才通知地方黨部,許多縣議員或鄉鎮市代表早已排定其他行程,出席者不多;賴、卓數次來訪,未與地方人士開座談會,或和縣黨部開閉門會議,「就是單純地視察工程進度。」

綠營人士指出,賴、卓視察的工程,都是地方爭取已久、中央也核定一段時間的重大工程,與2026的選舉較無直接關聯;不可諱言,這些政績必然對2026綠營候選人有所助益,不過目前「誰出戰2026」還是未定之天,陳金德、冬山鄉長林峻輔等人都有希望,會幫到誰不好說。

藍營人士則認為,綠營大咖連續視察政績,當然是要提前力拱2026的出戰人選,在執政資源大力挹注下,「確實會是一場硬仗」;另一方面,地方選舉不同全國選舉,地方資源仍是重中之重,藍營無須怯戰,黨內也相信年底縣長林姿妙將獲判無罪,屆時會成為2026的一股助力。

至於外界關心的「藍白合」,藍營人士表示,目前機會不高,「如果2026由陳琬惠代表藍營,基層選舉要怎麼辦?」藍營2026將派誰出戰也尚未明朗,待年底林姿妙案判決,林的女兒林羿伶若獲無罪,高機率接任縣黨部主委,到時候才會有更清楚的方向。

行政院長卓榮泰(前排中)今天赴宜蘭視察重大工程。記者陳敬丰/攝影
行政院長卓榮泰(前排中)今天赴宜蘭視察重大工程。記者陳敬丰/攝影
賴清德總統(前排左二)上周六赴宜蘭視察,關心颱風後宜蘭災情。本報資料照
賴清德總統(前排左二)上周六赴宜蘭視察,關心颱風後宜蘭災情。本報資料照

卓榮泰 宜蘭 賴清德

延伸閱讀

賴清德、卓榮泰接連訪宜蘭 綠營想光復「民主聖地」

總預算付委 卓揆強調「預算加上去選票多、政府無法作為」

卓榮泰視察高雄機場 陳其邁爭取更多國際航班

卓榮泰視察中火 掀藍綠戰火互嗆

相關新聞

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今起協商 部會文宣費擬全砍

朝野黨團今起密集協商今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藍白黨團鎖定部會文宣費大砍預算。國民黨團提案全數刪除各部會媒體文宣費,數發部...

賴總統勝選周年 在野批賴「承諾全跳票」

賴總統去年一月十三日當選,已滿一周年。在野昨批評,賴勝選當天許下六大承諾全數跳票。國民黨立委李彥秀直指賴總統讓台灣陷入無...

政院: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已報院 代理孕母確定脫鉤

「代理孕母」是否開放合法化,曾是2024大選的重要議題之一,不過衛福部於去年研訂「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時,仍在最後關頭宣...

揭黑熊學院投陸委會255萬標案 羅智強:愛台更愛新台幣

國民黨立委羅智強今日表示,黑熊學院不只領政府補助,還接政府標案,黑熊民防教育協會去年曾投標,陸委會255萬的「國際及兩岸...

大法官人事案連綠委都卡關 7被提名人全軍覆沒

立法院會今天上午進行司法院大法官人事同意權案記名投票表決,司法院正副院長被提名人張文貞、姚立明等7位被提名人全軍覆沒。值...

考試院人事案 在野封殺柯麗鈴

立法院昨日進行考試院人事同意權案投票,考試院正副院長被提名人周弘憲、許舒翔分別以五十九票、一一二張同意票過半,順利通過立...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