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桃市消防局指揮中心小隊長值勤突昏倒 同事急搶救仍不治

因應陸由演轉戰 顧立雄:立即備戰操演半年1次 視共軍軍演強度隨時下令

中職/林智勝女兒IG帳號遭盜發詐騙簡訊 陸筱晴神回覆網笑翻

【專家之眼】100步笑50步—台灣糧食危機甚於日本

我稻米的人均年消費量一路惡化,圖為賣場架上的台灣米。本報資料照片
我稻米的人均年消費量一路惡化,圖為賣場架上的台灣米。本報資料照片

這幾個月來日本出現「令和米荒」,超市米一到貨,立即被搶購一空,賣場被迫實施限購措施,每人僅能購買一袋米,米價也隨之大漲,仍無法緩解缺米的現象。台灣媒體大篇幅報導日本米荒,還有人以譏諷口吻嘲笑日本。殊不知,我國縱然不缺米,但整體糧食問題遠勝於該國。

筆者在他文已經從日本稻米的供給面,探討過短缺的主因,在於人口結構劇變,導致稻米產量逐年下滑,約在十年前已出現供需失衡,進而釀成近期的米荒完美風暴。

日本在需求面亦居高不下,報章雜誌大肆報導外國旅客吃爆日本米,這類的新聞已過於誇大,整體消耗量並不算高。大家未注意的是, 日本國內消費量居高不下,才是維持需求面的主要力量。

依據農林水產省《糧食供需表》的數據,在昭和37年(西元1962年) 人均稻米年消費量曾高達130.4公斤,去年(令和5年)僅剩下56.4公斤,不可否認因為飲食西化,導致對於稻米的消費量驟減,然而單看稻米並不公平,該國不僅對稻米的消費量減少,對整體穀物消費量也在同步減少。

故應觀察稻米占所有穀類消費的比重,昭和37年巔峰時期比重達75%之譜,縱然比重一路下跌,但是到了本世紀就穩定在六成上下水準,令和五年也還有57.6%,與其他亞洲以稻米為主食的國家相比,實屬難得。而且該數據自2000年起就維持在六成的水準;連人均稻米年消費量也自2014年起,就都在57公斤以上。

該國米食消費穩定歸功於,日本的從小扎根的食農教育,2005年通過《食育基本法》,有計畫且大規模的在學校中透過體驗課程,開發各式各樣的米食料理,讓學生從小就愛上日本米食,逐漸改變消費習慣。因此,大家至日本旅遊時,會發現日本人對米食的喜愛程度。另外,日本政府還致力於將以米食為主的傳統「和食」,推廣至全世界,促進日本米外銷至各國。

反觀,我國2022年《糧食供需年報》,糧食自給率1984年56%,之後一路惡化,去年再度下降只剩下30.7%,與前期相比少了0.6%,且與日本的糧食自給率為38%相距甚遠。我稻米的人均年消費量同樣一路惡化,2001年50.1公斤,已遠不如日本近期的56.4公斤;更遑論2022年僅剩42.98公斤,為連續五年衰退,再度創下史上最低紀錄,僅為日本的四分之三。由上述數據可知,我國糧食問題更甚於日本,沉痾已達非變革不可的地步,僅稻米生產過剩,竟還有人對此沾沾自喜,訕笑日本缺米,可謂是「100步笑50步」。

政府無止盡的公糧收購,正是稻米供給爆倉的罪魁禍首。非但未檢討該制度,還有人提議加碼收購金額,變相鼓勵農民擴增種稻規模,將大幅排擠其他糧食生產,宛如救火揚沸。

日本 稻米 食農教育

延伸閱讀

自民黨總裁選舉9候選人秀書法 他4字評語:想起安倍晉三

經濟日報社論/日銀升息到1%的巧妙布局

台美日股 法人按讚

中日共創桃園農村地景看板藝術 龍潭觀光代言最適合人選曝光

相關新聞

陸配亞亞依親居留遭廢 移民署今強硬聲明:限期離境否則強制出境

陸配網紅劉振亞在抖音經營頻道「亞亞在台灣」,逾46萬人追蹤,日前遭檢舉影片鼓吹大陸武力統一言論,移民署約談調查,認定她言...

獨/國會去年大亂鬥 多名藍委收到檢方傳票

立法院去年底闖關3大法,朝野爆發肢體衝突,據了解,民進黨立委對多名國民黨立委提告傷害罪,有多名藍營立委收到檢方傳票。國民...

AIT:促進美台合作共享價值 曾贊助黑熊學院

新黨台北市議員侯漢廷質疑,民進黨立委沈伯洋創辦的黑熊學院曾接受美國在台協會資助。美國在台協會今天表示,提供贊助給廣泛社會...

立院將處理覆議案 林右昌盼朱立倫黃國昌懸崖勒馬

立法院11日起將處理總預算、財劃法修法覆議案。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今天說,明知機會渺茫,但民進黨還是期盼藍白兩黨能同意覆議...

民進黨內訌 柯建銘槓王世堅、王定宇

民進黨上演茶壺風暴,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槓上民進黨立委王世堅、王定宇,「雙王」昨質疑,柯建銘認知出了問題,該去做精神鑑定。...

台積電加碼對美投資 政院:持續強化合作 創造互惠共贏

台積電加碼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行政院指出,正面看待台積電海外佈局,也期待台灣與友盟間的互利共贏;對於台積電新一階段的...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